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滕肖澜:用纤细之笔书写壮阔时代

2019-06-29 08:40:15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韩萌萌

   
自2001年起开始写作,18年来,作家滕肖澜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上海。在她的笔下,有弄堂中的烟火,也有浦东机场的壮阔……

  自2001年起开始写作,18年来,作家滕肖澜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上海。在她的笔下,有弄堂中的烟火,也有浦东机场的壮阔……近日,滕肖澜最新长篇小说《城中之城》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书写上海陆家嘴金融行业的小说入选2018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


  创作目光从未离开上海


  2001年,滕肖澜在《小说界》上首次发表了中篇小说《梦里的老鼠》,之后陆续发表了《蓝宝石戒指》《城里的月光》《倾国倾城》《海上明珠》《乘风》等小说,获得广泛关注,其中,中篇小说《美丽的日子》荣获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纵观滕肖澜18年来的作品,不难发现她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上海。小时候,她和外婆一起住在浦东,那些老式弄堂中的天井、楼梯、窗户以及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日后都出现在她的小说中。这里也是她创作开始的地方,初中时滕肖澜便在练习本上尝试写过武侠、言情、侦探等题材,却没动过投稿的念头。


  滕肖澜不止一次表达过王安忆的《妹头》对她产生了巨大影响。“我被王安忆老师笔下那些活色生香的上海普通百姓的生活所打动,我自己也生在上海,于是试着从我的角度去写一些我眼中的上海。”


  动笔之前,滕肖澜总会做很长时间的准备,将每个人物、每个情节尽可能细化,她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表达什么,写作的过程对于她来说,是一种乐趣,更是所有精力和技巧的投入。“我的写作习惯很规律,差不多就是朝九晚五,也许一天下来写得并不很多,但是很少会推倒重来。”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曾这样评价她的中篇小说《月亮里没有人》,“伏笔设置巧妙且能一一对应不露破绽,于细节处颇见功夫”。


  挑战金融题材领域


  《城中之城》是滕肖澜创作的最长的一部小说,也是她写得最吃力的一部。


  在这部极具挑战性的金融现实题材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以赵辉、苗彻、陶无忌等为代表的两代金融人,记叙了金融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领域的安全监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成就,以及新时代中国金融的新发展等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


  将行业现实与文学表达结合好并非一件易事,滕肖澜希望可以更加深入地描绘上海金融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金融人的内心世界。为此,她去银行蹲点两个月。其间,她走访了不同的岗位:前台、信贷、风控、审计、投行、资金管理、国际结算……与工作人员同进同出,学习相关专业材料和文件,看他们实际操作,听他们彼此交流,把自己融入他们的语境和氛围。对此,滕肖澜说:“我希望我这篇小说必须做到,即便让专业人士看,也不会觉得是外行人在写金融,不能有硬伤。这个过程很辛苦,但也很有意思,学了许多东西。”


  结束蹲点后,滕肖澜便开始创作梗概,为每个人物写了5000字—6000字的小传,也写了详细的情节走向。于是,在这部蹲点2个月、构思3个月、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完成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一个概念化的人物,任何一个有头无尾的情节。滕肖澜的最终目的很明确,“两代金融人,老老少少,好好孬孬,写出他们的复杂性。”


  《城中之城》中的人物众多,线索丰富。正如金融业的风格是严谨而丰富,滕肖澜希望这篇小说也是严谨而丰富的,同时又是细腻的、大气的、有意义的。她关注表达人性的复杂、行业的复杂、生活的复杂。“我想让读者记住里面的人物,而不仅仅是故事。”


  小说中有两代金融人。可以称作是“新上海人”的陶无忌,身上既有优秀、坚忍、成熟的品质,也流露出职场新人的“小心思”,这一切都伴随着他的成长。当面临最后的重大抉择时,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爆发出的潜力和人性的升华。


  一针一线“缝”进作品


  在滕肖澜看来,现实题材小说的魅力在于那种“在心中有、从嘴上无”的感觉,被作者“勾”了出来,让读者在小说中能读到自己那些“想说、将说却未说”的言语和情愫。


  从滕肖澜的作品里,我们能感受到她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一种深沉的爱。这种感情不仅让她笔下的上海和上海人生动、细腻,去标签化的处理也让读者摒弃了之前那些有关上海的先入为主的印象,真切地感受当下的上海。在《寻找“上海味道”》这篇文章中,滕肖澜这样写道:“上海人有自己的处世哲学和做人的讲究。那些对待事物的特定反应,只有上海人才懂的会心一笑,彼此间的默契,思考问题的惯性态势,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声招呼,上海人都有自己的套路。写出来,便是上海味道。”在她看来,比起用衣着描述一位上海“老克勒”,更要紧的还是谈吐风度、待人接物。所以她笔下的上海人更传神、更容易打动人。


  上海人的生活日常与不易,都被滕肖澜一针一线地“缝”进了她的作品里。曾有上海读者跟她说:“虽然你没写明确地点,但我能从细节的描写中读出来那是上海的哪个地方。”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