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恨嫁、父母催婚、真爱难求,逐渐成了时下被深度评议的社会现象;“我怎么就嫁不出去呢”,也成一个难解的问题。最近,一部都市新作《相亲者女》走进不少读者的视野,尤其被不少青年男女称为“都市新人类的求生法则”。
最近,在北京坊Page One书店里的一场新书发布活动上,记者见到了《相亲者女》作者周婉京。干练的短发、思辨的语言,让现场不少人联想到了《相亲者女》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婉京”,那个乐观、独立、自信的女性。名字相同、气质相近,并不是巧合,其实周婉京创作故事的灵感,也多是来自自己真实的相亲经历。
作为第45届香港青年文学奖得主、青年学者的周婉京,对于“相亲”这个话题怎么看?
90后作家、《相亲者女》作者周婉京
用文学的方式记录相亲故事
本科、硕士、博士分别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及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的周婉京,出生在北京,成长于香港。可能是长期在大都市生活的经历,让周婉京有着别于很多女作家的特殊视角。她承认自己没有那种“小镇人生”“小城故事”,而这些生活经验在文学创作中堪称“显学”。“但可能比我更熟悉巨型城市的女作者也不多,熟悉又愿意去写的,就更少了。”
在周婉京看来,长期生活或往还的城市,属于当下典型的故事丛林,有无数人要逃离,也有无数人想要抵达。而在大都市中生活的女性,更是这些故事丛林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她认为,在大都市里活着的精致女孩,要么被青春剧、言情剧、家庭剧脸谱化,要么被小众文艺作品边缘化或极端化;而她,只是想用文学的方式,去关注这个实际上“没几个正经作品认真记录”的人群。
周婉京在今年先后在团结出版社出版了“三城女事系列”的前两部——《相亲者女》《隐君者女》,都是这种记录的体现。这两本书题材大相径庭,前者选取了“相亲”这一普世素材,后者讲述的则是相对小众的艺术圈故事。周婉京解释说,这源于她的创作理念,属于当下大都市年轻女性的日常和非常生活,都是她始终自觉关注的对象,因为“那些看似小众的场景,在大都市其实频繁出现。”
其实,作家只是周婉京的身份之一,她还是当代艺术评论人,目前在布朗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周婉京说,哲学研究对她的写作有很大滋养,哲学思考促使自己写出两本深度剖析人的小说,也希望用这种深度剖析,直面回应女性在都市生活中的困扰与问题,如镜子一般,折射出社会角落藏匿着的无奈与悲凉。
不担心“渣男”对号入座
初看《相亲者女》的书名,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倒装句。的确,《相亲者女》就是“相亲的女子”的意思。“名字是一位做编辑朋友想的,但她想完之后觉得会不会太像‘陆犯焉识’,所以当时犹豫要不要舍弃这个点子。但我觉得倒装句倒是朴实且有趣的说法,在‘相亲者女’中,‘相亲’和‘女’都是重点,搁在句子的两头,反倒显得平衡。”
该小说的女主人公“婉京”在北京的胡同儿长大,与现实中的周婉京从事艺术领域不同,是在北京朝阳区繁华地段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收入不菲、有房有车、身材苗条、漂亮大方、知书达理,不但不是独身主义者,反而还有颗恨嫁的心,被家人催婚不断。
其实,相亲本就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书中主人公参加了各种形式、各种人介绍的相亲活动,有母亲麻将桌上阿姨的儿子、闺蜜的朋友、相亲网站安排的见面、网上认识的网友、公司组织的集体相亲,几乎穷尽一切手段,但最后总是无疾而终。眼看年过三十,周围同龄人相继结婚生子,她不停问自己——我怎么就嫁不出去呢?
小说由10余小故事组成,扉页上周婉京这样写道:“按照好莱坞电影的标准,我觉得这一年里见过的男人,足可以拍几部类型的长片,一个男人一个类型,或者几个人共享一个类型,现在的我虽然不敢妄言‘阅男无数’,但大致几个类型已经了然于胸。我遇到过妈宝男、凤凰男、海归奇葩男虽不算太多,反而铁公鸡、自大狂、娘娘腔这类的男人最为常见,他们就像葱花和香菜配合着不同的菜系、不同的料理手法,夹在煎饼果子里或盖在麻辣烫上,让人避之不及”。
可能不少人也会有疑问,书中描写的相亲男士和相亲故事,是否真的都是周婉京的亲身经历。周婉京说,《相亲者女》无论从写实的文风或人物的塑造方法上,称之为“非虚构小说”也不过分,不知道是不是做过记者的缘故,写小说都带着非虚构性。我喜欢有一说一,丝毫不担心书写我遇到过的现实中的“渣男”,也不害怕将其典型化,甚至欢迎他们对号入座、在文中找到自己的化身。“他们可能也有话要对我说,他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还原自己的故事”。
书中一个章节讲述了“真假渣男”。不过,要研究“渣男”,先要定义“渣男”。在周婉京看来,自己对“渣男”定义确实跟百度百科不同,“渣”或“不渣”只跟恋爱者个人感觉有关。换言之,“渣”属于自我体会,没人有资格对他人的恋爱指手画脚,“书中主要质疑的问题也是针对自己为什么无法辨别‘渣男’,需要用什么方法来解构‘渣男’的表象”。
解构相亲:不等于“抢年货”
虽然是90后女作家,周婉京表示自己对“90后”和“女”这两个定语所包含的狭隘定义有些抵触。“不可否认,自己确实写的是90后女孩们的生活,也确实是个女作家,但在写作时并不在意自己的年龄和性别。”
对于如何看待相亲这个问题,周婉京的回答充满哲学思辨:“相亲的女人像是永远在找寻一个跟她匹配的对象,但这个所谓的理想匹配对象永远不存在。这让相亲变成了一个类似‘我是谁,我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另外,相亲讲究的匹配多数来自父母一辈,这意味着作为相亲者还需要背负上一代人的期望,如此期望加持让相亲终极矛盾更加难以调节。”
的确,许多现实中的都市“大龄剩女”不得不面临相亲难题,在周婉京看来:“催婚似乎是亲友之间表示问候的新模式,比‘吃了吗’更加猝不及防,而且外国人也一样,也在用着Tinder寻找‘白马王子’‘白雪公主’。这本书一方面基于自己确实经历过了许多相亲案例,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将‘相亲’视作跟世界接触的一种方法——通过短短数小时的接触,快速解构相亲。”
“人生不应该像抢年货,非要赶在除夕之夜前胡乱抓一把葱姜蒜。何况哄抢来的东西,真能‘管饱’一世幸福?”周婉京在作品后记里这样写道。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