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回顾上海文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拓的历史,放眼上海文学百余年来发展的脉络时,王安忆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作家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西多元文化交融汇合,奠定了上海文学发展的特殊环境。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文学精神,汇聚了上海文学品质。“面对新时代,上海作家应有传承历史的责任,更应有再创辉煌的担当。我们应该追溯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学传统,努力汲取这座城市赋予我们的创作灵感和资源,贴近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生存命运,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和人民的作品。”
她同时指出,文学创作要更加注重自身的社会效益,为读者提供文学的趣味、立场和审美追求。“心怀家与国,在喧嚣中沉浸于写作,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这是王安忆第四次担任上海市作协主席,于她而言,感慨良多。在选举结果揭晓后,王安忆表示,坐在会场里,心情非常复杂。“1980年代起我们一同上路、并肩前行的很多伙伴大多已经不在场,心情难免是寂寞的,有些怆然。但我们不必强求理解、也不必强求互相取悦。”她说,“年轻当然是鼓舞人心的,但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它不是青春饭,而是需要终身继任、学习、实践的,漫长到跟人生同步,很可能,在超过理事会规定的年龄,方才成为一名真正的写作者。”
相比15年前,她首次被选举为主席时,如今的文学生态有了很大变化,在她看来,很多看起来活跃的写作,在内里却保持着更加坚硬和冷峻的核。“这更需要作家的辨别力,才能辨识什么是文学的存在。”
短短一天的会员大会,对许多会员来说是难忘的记忆。王安忆表示,在会议结束后,作家们终将回到日常生活:“会议上所有的荣光将会消失在日复一日的空气中,但恰恰是在那里,是文学更广大的空间,实质性的文学史在那里。”她以被称作美国编辑中的元老的编辑家麦克斯威尔·珀金斯的话为例,开玩笑说,当一个人成为“元老”时,也许“你就完蛋了”。但作为作家,她有一个恒久的任务:继续写作。不久前,王安忆刚刚推出长篇小说《考工记》。上海这座城市的市民精神、生活图景和历史变迁的轨迹在故事中一一彰显。主角陈书玉等人的命运轨迹,可被视作上海近现代都市化进程中的缩影与注脚。“不能写得更好,至少不要写得更坏,这是我唯一的德行。”王安忆说。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