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著名作家莫言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的“文学创作谈”讲座中透露,他的最新长篇小说《蛙》近日即将在《收获》上连载,内容涉及敏感的计划生育题材。莫言表示,计划生育问题是中国几十年来西方批评最多的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作家把全世界都关注的一个问题绕开并不光彩,“西方批评中国作家不敢讲真话,没有表现的自由,不敢涉及复杂、尖锐、激烈的问题,我想《蛙》是对他们的最好回答。”
据悉,《蛙》以妇科医生“姑姑”的一生经历为主线,讲述施行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民间的影响。她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让已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她在乡亲们心目中成为魔鬼似的人物,但姑姑毫不动摇。步入中年的姑姑和专捏泥娃娃的手工艺人郝大手结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忏悔。
“我想这个小说发表之后会有一些争论,”莫言说,但是他也强调一个作家必须要敢于面对社会热点和尖锐的问题,并且要勇于创新,“对我们这茬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走上文坛、创作生涯将近30年的中年作家来讲,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断地重复自己’。当今社会很流行抄袭别人,对我来讲,无意中抄袭了自己比抄袭别人还要可耻。”莫言说。
莫言认为如果做不到这些创新,就不用开始写作。于是经过长期的准备和反复思考后,莫言推出了长篇小说《蛙》。“计划生育不但是热点也是敏感问题,很多小说曾经涉及过这个问题,但是作为长篇正面地毫不避讳地研究探讨这个问题,这是第一部。”
《蛙》在形式上的探索同样引人注目。从整体来看,《蛙》共分五部,分别以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五封信引出,引出的内容是蝌蚪受杉谷义人的鼓励创作的以姑姑的经历为素材的小说。一个有趣的细节值得注意,从不少地方可以推断,《蛙》中五封信的接收者“杉谷义人”应是当代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蛙》既是书信体,也有“原小说”的意味。此外,《蛙》的第五部,也就是最后一部,竟然是一部戏剧。信件、小说及戏剧融于一炉,大大丰富了小说的空间。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