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光玮作客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一——深圳读书论坛,在深圳图书馆作了《当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的主题演讲,主要阐述了“文学史的定型与重新释放”、“如何理解‘80年代’与‘17年’的关系”、“80年代能否作为重回当代文学的立足点”、“90年代的历史知识化问题”等几个问题。
程光玮表示,影响我们今天文学史研究思维的,大的方面是上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小的方面是“重写17年文学史(1949—1966)。“我们今年的文学史观,差不多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史观影响下形成的。8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大转型阶段,当时的文学研究模式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即把文学和政治对立起来。”
程教授认为,80年代在现代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建构了一个新的框架——批判“文革”和走向世界。而程教授在探求80年代与“17年”文学的关系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17年”是对建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尝试,而80年代则是另一种文化想像(现代化想像)的尝试。其特点是在“17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与世界并轨。很多作家如北岛等,在作品中构成对现代化的不同想像,而这种想像只能在80年代和“17年”的关系之中展开。
程教授认为,从上世纪至今,中国文学经历了两个黄金时期,一是上世纪30年代第一个“黄金十年”,第二个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第二个“黄金十年”。程光玮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历史观、知识观、学术观,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立起来的,在80年代讨论的很多问题现在都没有过时,今天主导中国学术界的也都是“80年代中人”。如果说“五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制高点,那么80年代无疑是当代文学60年来制高点。
(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