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上海的《海上文坛》以“当一切成为记忆”为题与读者伤感永诀;《湖南文学》与武汉的《芳草》也开始从纯文学向时尚转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在2009年全国现存的文学刊物中,发行量过万份的约10家,能够超过10万份的只有几家。绝大多数的纯文学刊物面临自行消亡的命运。纯文学期刊的集体式微看似不可逆转。
这种格局之下,今年10月底《青岛文学》杂志创刊50周岁生日的烛火便显得尤其珍贵而明亮。
过去50年,文学梦开始的地方
在日前市文联与青岛文学杂志社举行的“纪念《青岛文学》创刊五十年座谈会”上,来自国内及青岛文学界的作家和文学期刊主编们谈得最多的,是对这块虽显微薄却不断推出文学新人的城市创作园地的深情追忆。
曾在《青岛文学》的前身《海鸥》创刊号发表作品的老作家杜志盛与老作家任春忠共同回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59年1月16日创刊的《海鸥》只有26页,在创刊上发表文章的作者现存的只有两三位了,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我的文学梦想是从那里启航的。从那时起,文学就像灯塔指引着我前行。”“《青岛文学》不仅仅是一本文学期刊,它还是本土年轻人追随梦想的启点,是我的文学梦开始的地方。”
著名作家、原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尤凤伟曾是《青岛文学》的编辑、作者和领导。他说:“做编辑时很有感触,现任青岛市作协主席郑建华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我编发的。《青岛文学》的门槛是比较低的,风气也很正,因此才培育了不少作家。我的许多早期作品也是在《青岛文学》首发的。”
作家刘涛同样也是《青岛文学》这一为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敞开大门的文学园地的一名受益者:“我的第一篇小说和第一首诗都是在《青岛文学》上发表的,因为受到鼓舞,我的小说才开始逐步走到《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全国性的更大的平台。
纯文学定位,坚守还是改变?
像绝大多数城市文学刊物一样,这块属于本土文学创作者尤其是青年创作者的纯文学园地,在坚守中也不得不面对何去何从的生存危机。
在《青岛文学》担任主编18年的徐红兵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刊物所面临的困境。“刊物走到今天,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的支持。作为地方期刊的《青岛文学》与中央、省级刊物比,显然处于下位,对作者和读者的吸引力有限。它必须要有明显的特点才能生存下去。”他还透露,一直以来不曾提升的稿酬,业已成为制约刊物发展的瓶颈。
早在前几年,就有面临同样生存压力的城市文学期刊开始酝酿改变。有纯文学期刊“四小名旦”之一的武汉市文联创办的《芳草》2006年就推出了“原创文学版”、“网络版”、“少年版”三张新面孔,还创下第一家网络文学选刊、第一个系统介绍网络诗歌的论坛和第一次将个人博客搬上文学期刊三个“全国第一”。然而今年,《芳草》杂志主编刘醒龙却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当年的“变”是不成功的,并对老牌文学期刊如何在困境中求变提出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回到原点,回归纯文学。
这一点几乎得到了青岛文学界的一致认同。尤凤伟说,《青岛文学》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它始终坚持纯文学;著名作家、《青岛文学》的前身《海鸥》杂志的老编辑耿林莽则表示:“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青岛文学》都要坚持纯文学刊物的道路,不要动摇,如果只为迎合市场办刊,《青岛文学》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未来50年,坚守需要改变的勇气
8年前,《北京文学》以创刊50周年为起点,开始对杂志实施“变脸”。8年后,50岁生日的《青岛文学》也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更新路径。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对纯文学的坚守同样需要改变的勇气。
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如何变?文史学者、《青岛文学》老编辑刘禹轩从内容出发,他说,我们的作家和作品应该反映这个时代的心声,见证城市的发展;原《青岛文学》主编王照青从地域出发,他说,一个刊物要有地域特色,要有鲜明的个性,要打造蓝色文学,把海洋文化作为《青岛文学》的定位。《小说选刊》编辑鲁太光则希望本地的作家“如果有三个作品,一定要拿出一件来交由本地文学刊物,以此将本土文学艺术做大做强”。[NextPage]
更多来自圈内的意见则将重点指向了杂志文学奖项的设立。八年前《北京文学》便在创刊50年时创立了两年一度的北京文学奖。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文学期刊几乎都设有相应的文学奖。据悉,市文联目前已将研究并设立青岛文学原创作品奖纳入到下一步工作日程中,与此同时,还将适当提高稿费,并将对年度好稿和被国家级选刊所选载的作品给予表彰和奖励。寄望以此举措鼓励作家多投稿、多创作。
除此之外,《北京文学》改版时的一些做法似乎也值得借鉴。例如,将作者面从专业创作者向普通文学爱好者扩容,并策划与文学相关的话题讨论,增加与读者及文学爱好者的互动;再如:封面设计,则以主推本土作家的漫画肖像来增强刊物的亲和力和趣味性;还有在内容上,打破传统文学刊物诗歌、散文、小说的老“套路”,主打好看、耐读、真正贴近百姓生活的小说以及更直观、更能迅速反映现实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报告文学。
青岛人期待一份城市纯文学杂志的坚守与改变,正如同期待一座城市的传统与现代气质的兼容,此种进程将是城市与杂志进步与发展的必然。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