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去烦止痛的良药
记者:感觉你的“打工诗歌”并不是在埋怨城乡之间的那堵墙,好像更多是把乡村作为精神花园。跟我们说说“打工诗歌”这个概念。
陈忠村: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南方掀起波澜壮阔的打工潮,后来的北漂、沪移、西部开发等,导致上亿人的流动,打工大军中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成为主力军,他们背井离乡,在绝望中梦想,在梦想中求索,有打工和写作双重身份的“我们”,有理由记录这段历史。
“打工诗歌”有如下几个标准:有一定学历,在城市没有一平米的房子;跳槽三次以上;没有固定的通讯地址。陈忠村坦言,这个写作群体至少有几万人,这些人中,有一些是“向下的,宣泄式的,和城市对立的”,而我的写作则是“向上的,把乡村当作精神家园的,温暖的。”“打工诗歌”的写作者多数是在人生的一个过渡期,也许没多久他们就会成为一个有产者。
记者:你的诗入选《大学语文》课本,这在70后诗人中也是少有的吧?
陈忠村:很荣幸今年改版的《大学语文》和《实用大学语文》都选入我的诗歌。《母亲的冬天》写的玉米、麦穗和母亲;《高粱种子》这首诗写的则是诸如父亲、耕地、种子、阳光等字眼。我觉得意象对于诗歌来说非常重要,玉米、麦穗、母亲和孙庄是我诗歌中最常出现的意象。
记者:这么多年公务缠身,怎么有那么多时间进行诗歌创作?
陈忠村:写诗不需要时间,不是说我要写诗了,然后往那一坐,就能写出来,是感情到了,需要倾泻出来了,才会写出诗来。应该说有三位诗人对我的影响很大,李白、顾城和食指。他们都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让我相信自己。诗歌可以完成很多物质财富无法完成的事。一个人纵然不会写诗,也要很诗意地活着。
记者:可大家都说诗歌无用。
陈忠村:诗歌无用之用,是有大用,可以净化、美化人的灵魂,诗歌是去烦止痛的良药。
想回回不去的就是故乡
记者:现在的你究竟是对城市更有感情,还是对乡村更有感情?
陈忠村:城市很好,但始终陌生;我在农村有土地,但不愿回去。在我的心目中,乡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我朝拜的对象;城市是我创业,是我干点事情的地方。乡村是我的精神家园,你说什么叫故乡,我在萧县孙庄就是故乡,我到了城里萧县就是故乡,我到了外省安徽就是故乡,想回回不去的就是故乡。
记者:城市的暂居者如今已经事业有成,应该说很主流了,心里面,是否依然觉得自己是打工的过路人?
陈忠村:有次出差,看到一辆卡车后面写着“大树移植”,当时一下触动了我。城市里需要大树,但来不及生长,所以就从别的地方移植过来,从农村移植过来。我就想我也是从农村过来的,一棵树,在农村,10年可以盖房子,20年可以打嫁妆,30年可以给老人打棺材。城里,移植的大树我真的不知道能活多少,是否像我漂泊又留恋着故乡。
诗人陈忠村的诗歌《母亲的冬天》入选今年的《大学语文》课本,诗歌《高粱种子》入选《实用大学语文》,新诗集《城市的暂居者》在上海书展中荣获“十大优秀文艺新书”。陈忠村,原名陈忠强,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打工诗歌”主力诗人及精心维护者,70后诗群代表诗人,陈忠村1993年从萧县农村考入蚌埠工艺美术学校,1997年毕业分配进入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至今。上海文艺等出版社先后出版他的《城市的暂居者》、《一株站着开放的花》、《壁画中流淌的河》等六部诗歌专著。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