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波拉尼奥狂潮”一个庸俗的神话

2009-11-11 09:27:34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27岁的波拉尼奥

  “波拉尼奥不会乐于被称作拉美文学的詹姆斯·迪恩、吉姆·莫里森或杰克·凯鲁亚克……”风靡全美的拉美作家罗伯托·波拉尼奥的生前好友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日前撰文,揭示了所谓“波拉尼奥狂潮”,只是美国人庸俗商业包装的产物。

  被称为“天才小说家”的罗伯托·波拉尼奥的生前好友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Horacio Castellanos Moya)决意挺身而出,挑战美国人对波拉尼奥的庸俗包装、不实宣传与商业贩售,从而部分解开了两年来席卷全美的“波拉尼奥狂潮”之谜。

  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乃萨尔瓦多著名作家,生于洪都拉斯,青年时代常居墨西哥城,自此与波拉尼奥结友。今年9月19日,他在阿根廷《民族报》撰文《谈波拉尼奥神话》,《格尔尼卡》杂志则在几天前以《波拉尼奥有限公司》为题,刊登了该文的英译。

  美国市场需要

  新的拉美文学偶像

  “市场皆有其主宰者,”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写道,“无论是贩卖廉价的避孕套,还是在美国贩卖拉美小说。”波拉尼奥热潮蔓延美国,让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心生厌恶,从此远避有关波拉尼奥的一切话题,直到看到纽约城市大学教授萨拉·波拉克(Sarah Pollack)的论文,方转意而投书报章。

  波拉克女士之论文分析了“波拉尼奥神话”的构建过程,指出其背后不仅有出版商的市场操作,亦反映出拉美文学和文化的面貌已被美国人加以重构,并向大众推销。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对此深有同感。他回忆说,每当身在美国,只要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而且来自拉丁美洲,对方必会立刻迸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大名,仿佛在说:“我知道你,我知道你是打哪儿来的。”如果碰上个见多识广的主儿,则还要加谈伊莎贝尔·阿连德或保罗·科埃略。而最近,这同一拨美国佬开始动辄抬出波拉尼奥了。

  “三十年来,在北美读者的想象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就是拉美文学的代表。”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写道,“然而这一切终于褪色,诱惑不再,文化机构遂转而寻找新品。”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及其内脏现实主义于是应运而出。

  早先,波拉尼奥的中短篇小说皆由独立出版商新方向(New Directions)在北美市场推出,销量平平。就在《荒野侦探》的版权谈判中途,忽有大佬现身,认定此乃杰作,可被选作下一个“大家伙”——新的《百年孤独》,而其作者刚刚过世不久,更便于放胆引导市场之舆论导向。[NextPage]


波拉尼奥风靡全美,拜其所赐,中文版《荒野侦探》也已于今年8月出版。

  坏孩子还是

  好男人?

  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翻开英文版的《荒野侦探》时,惊讶地看到,书中所选照片上的作者他竟然不识——此乃“后青春期”的波拉尼奥,长发蓄须,一副嬉皮模样,应为他1974年在墨西哥参与诗歌运动期间所摄。而出版商之所以如此,显然意在唤起读者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恋旧之情。报刊所云,亦多集中于波拉尼奥不羁的青年时代:为当诗人而高中辍学;从墨西哥冒险旅行到智利并遭逢政变而入狱;与诗人马里奥·圣地亚哥发起诗歌运动并终告流产;颠沛流离于欧洲,在露营地当守夜人和洗盘子工;出于推测的身染毒瘾以及不幸的早夭。所有这一切,共同构建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悲剧性神话——或如丹尼尔·克里明斯在《Paste》杂志上所言:波拉尼奥就是“拉丁美洲的柯特·柯本。”

  波拉克女士强调,不曾有美国记者道出如下事实:写《荒野侦探》及其大部分小说时的波拉尼奥,实乃称职的爱家男人和优秀的父亲。(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亦称,波拉尼奥总将孩子置于首位,即便他过世前找过情人,也不曾危及家庭的和谐与稳定。)然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波拉尼奥已经成了兰波和垮掉一代的交集。大多数评论家亦罔顾事实,暗指他死于酗酒或吸毒,而他早亡的真正原因,乃胰腺炎未曾得到细心诊疗,终致肝脏受损。说到底,与那些酒毒缠身而过早离世的美国偶像们不同,波拉尼奥的死更像巴尔扎克或普鲁斯特,他们都是由于过度劳累,而在五十低龄辞世。

  异国情调的叛逆

  美国文化的规范

  “我可以告诉诸位,”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说,“波拉尼奥不会乐于听闻被称作拉美文学的詹姆斯·迪恩、吉姆·莫里森或杰克·凯鲁亚克……若称他为反叛之士,则只能定义为:‘质疑、反对,或抗议一切成规之人。’”

  他以这种反叛精神,在1970年代初反抗墨西哥主流文坛,也以这种反叛精神前往阿连德的智利,但他不曾参加任何政治武装。他将这种反叛精神保持到了生命终点。2002年,波拉尼奥致信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攻击拉美文学不可侵犯之诸圣:“这腐臭的私人会所里结满蛛网,由巴尔加斯·略萨、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以及其他翼龙们所把持。”[NextPage]

  到了美国,波拉尼奥的这种反叛精神却被大肆拔高,用以构建美版神话。美国人也曾在同一个市场上如此贩售切·格瓦拉的神话,始自凯鲁亚克“在路上”的故事亦常读常新。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以嘲弄的口吻写道:“美国读者何其敏感,读毕《荒野侦探》,他们必能收获两样心得:一是催生反叛与冒险的“青春理想主义”,另一个则是其道德含义,即年少时尽可以胡作(读平声),但若终不能浪子回头,变得成熟而负责,那就是死作,恐怕下场悲惨而晚景凄凉,一如书中之阿图罗·贝拉诺或乌利塞斯·利马。”波拉克女士总结,波拉尼奥由此合乎了美国文化的规范。美国读者亦以此重申了他们对拉美文学的偏见——他们怀抱新教伦理,自视高人一等,拥有种种美德:勤劳、成熟、负责、正直,而其拉美南邻则懒惰、幼稚、鲁莽、无义。因此,“从这种视角看,《荒野侦探》颇对美国读者的胃口,他们既能从中获得野趣,亦可得到文明上的优越感。”

  波拉克女士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先生的文章酣畅淋漓,两针见血之际,质疑的不是波拉尼奥其人其作,而是美国式的庸俗商业文化。然而美国人也算有功,若非他们大力宣传鼓噪,令波拉尼奥名扬全球,则中文读者要读到《荒野侦探》,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