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
日本知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前不久在中国台北发表演讲时,首度披露了正在创作之中的最新长篇小说《水死》的内容,并称这“或许是晚年工作中最终的小说”。《水死》的主人公以大江亡故的父亲为人物原型,带有浓厚的私小说的色彩,并且切实地反映了战前与战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精神。
此番大江健三郎受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台湾“中央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研讨会,也是他首次访问台湾。大江在演讲中表示,自己在2007年出版《优美的安娜贝尔·李 寒彻颤栗早逝去》之后,马上开始写作《水死》,目前初稿已经完成,正进行最后的修改,12月将由日本讲谈社出版发行。
《水死》中故事的叙述者“我”是在大江作品中一再出现的作家长江古义人,所以大江称该小说为“工作中的作家的内心告白”。作品描述“我”的父亲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和一批青年将校军官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他们在宴席中透露出日本即将战败的消息,父亲对此忧心忡忡,打算模仿神风特攻队在飞机上装满炸弹撞向东京的天皇,他在洪水泛滥的河川上独自乘船出发,结果溺水而死。
长江古义人长年构思,想把父亲的事件写成小说。可是开始写作之后,以第一人称“我”来描述事情经过的尝试并未成功,于是他不得不放弃写作这部小说。然而在此过程之中,“我”的内心却明显摇摆于战前崇拜天皇和战后民主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精神之间。
《朝日新闻》记者撰文认为,1945年大江10岁的时候日本战败,真实生活中大江父亲的思想和在二战结束前一年死于家乡洪水的状况,都与《水死》中“我”的父亲相重叠。“我”则可跟作家本人视为同一人物,而小说的舞台也设定在了大江故乡四国的山村,大江以自己的这部新作检视了时代精神转变的历程。
据悉,大江为《水死》准备了两个结局,其中一个是多年以后,“我”爬到树上张望,打算学父亲溺水而死,走向殉道之路。他笑称自己的行李箱里只有一份原稿和一套西装,之所以把未定稿带到台北,就是希望借由研讨会,帮他决定小说的结局。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中国作家莫言则幽默地问大江能否改一下结局,让“我”的父亲驾着船流浪到中国、美国或无名的荒岛,60年后再回来诉说传奇的经历。大江笑着回答,小说中“我”的父亲年轻时的确到过中国,骑着马到处旅行,“昨晚决定的结局,跟你现在说的相当接近,原来你就是终结我小说的人!”若真如此,将成就一段文坛佳话。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