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武汉文人“吵”武汉文化——“荆楚文化·武汉论战”在汉举行

2009-09-23 11:40:42来源:北京文艺网专稿    作者:

   

作者:王倩茜

  9月18、19日,由武汉市文联、新浪网、芳草杂志社联合举办的“荆楚文化·武汉论战”活动在武汉举行。20余位武汉本地知名作家、评论家、学者、教授、艺术家参与讨论了荆楚文化的前世今生,热议武汉的城市文化和性格。

  此次“论战”共分四场,以“小说家眼中的武汉人”、“诗人眼中的武汉气质”、“散文家眼中的武汉风情”、“荆楚风骨与中国文化”为题进行讨论,邀请了刘醒龙、刘福道、彭建新、徐世立、晓苏、刘川鄂、叶大春、李鲁平等二十多位小说家、诗人、散文家以及文化界专家纵论江城和荆楚。前三场“论战”活动在武汉市文联举行、第四场在湖北大学图书馆举行。

  每场讨论,嘉宾们的发言都颇具个性。在作家刘富道眼中,水运使武汉九省通衢,兼容性强,因此武汉人既耳濡目染了码头文化,又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作家徐世立坦言,自己虽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但却不敢写武汉人的小说,“武汉人性格复杂,不敢批判。”在武汉热门节目《都市茶座》编剧叶大春看来,武汉人既有“九头鸟”的坚韧,又有“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还有爱打抱不平的“岔巴子”精神。作家彭建新分析,“武汉这座城市很炎热,铺天盖地的竹子床、板子床,武汉人夏天在外面过夜,形成了粗爽、不拘小节的民风。”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川鄂认为,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带着更多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希望武汉和武汉人更好。

  诗人哨兵眼中的武汉,不但具有诗情,而且颇具包容性。诗人谢克强走遍中国,但发觉像武汉这样有山有水,山水交融,和谐共处的地方不多,在历史上,“武汉秉承了楚国人的浪漫气质。”诗人董宏量认为,武汉积聚了先锋性、包容性和随意性,“从诗歌的角度偏于写实。”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刘益善则将武汉气质归纳为大众和江湖气。武汉是诗人华姿的第二故乡,“它的气质具有两面性,既有水性,又有火性。”

  很多外地人都是从热干面开始了解武汉。作家吕幼安从热干面谈起,认为武汉是一座享受的城市,“是一个基本的民俗、民情温饱式的城市”。音乐评论家李皖认为,武汉人到任何一个地方,对自己的多样性的“过早”蛮自豪,“过早文化是武汉的独特文化”。自由撰稿人胡榴明对各地女人进行了比较,江南的女人特别娇,北方女人有北方人的气质,武汉是中间城市,兼具北方人和南方人的个性,就是爽。作家任蒙认为武汉人绝对不是粗化的,武汉人同时对高雅、纯洁的艺术也能适应,能压能收。

  系列活动的第四场“荆楚风骨与中国文化”吸引了湖北大学一百多位高校师生。郭康松、何锡章、孟修祥、刘保昌、刘川鄂等教授都以平和、理性的姿态分析了楚人之狂,从屈原、李白到毛泽东,从《离骚》到荆楚文化的浪漫、血性、狂放,现场嘉宾发言颇具个性,师生互动融洽。

  此次由新浪网文化读书频道直播的四场论战,从不同文化层面、角度,对“武汉文化”和“荆楚风骨”进行了剖析,每场讨论时而言语交锋,时而舒缓,正如刘醒龙等人最后得出的结论:九省通衢的武汉充满包容,武汉人具有大智慧和大幽默,武汉人的性格就是中国性格。

  (编辑:李明达)

    版权声明:

    本文系北京文艺网独家稿件。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北京文艺网)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