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上海书展上,一些出版社推出的小开本出版物一枝独秀。如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3辑12本小开本《感人小故事》系列图书,每天都售罄;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小开本《海上文库》也颇得作家们称道。
小开本何以能在书市释放出大潜能?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相关编辑认为,小开本能在“出版产能过剩的时代”渐成风景,靠的是它所秉持的“小而美”理念。但是否“小”得恰到好处,是否“美”得称心如意,市场才是真正的“审判官”。事实上,小开本书也遭遇诸如字小有碍阅读、不实用、定位有误的不同声音。
小开本读物在“回归传统”的路上究竟能走多远呢?
“小身材”有大魅力
《感人小故事》系列图书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励志丛书,在香港地区已连续53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并且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市场,还出现在北美华文社区的书店里。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总编辑何承伟感慨:“装帧小巧、内容感人,或许是原因之一。”在2009上海书展上记者看到,一些有关中国收藏、旅游、养生等主题的出版物有了“变小”趋势。商务印书馆甚至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也装进了“口袋”。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小开本书能像随身听、MP3那样插在口袋里,便于“随手读”,很适合现代人阅读的要求。小开本读物价格基本在10元左右。物美价廉,自然也是走俏的主要原因。
一味“迷你”不可取
一本书的外形设计只有与内容相得益彰,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做小开本,小开本也不是越小越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迷你,反而会因“阅读不适”而失去其独有的优势。
有出版社曾推出一套袖珍书,每本只有火柴盒大小,内容集中在《论语》《孙子兵法》等文化经典上。这套书销量一度火爆,却也引来争议。有业内人士直言,这样的小书不可能实用,只能做礼物或拿来“玩玩”。一些大部头的名著典籍要“装进口袋”,自然要做减法,直接影响了小开本读物的质量。目前一些小开本读物最常用的“减法”是“删”——节选原文或删除注释等内容。记者日前在书店看到一本西汉人所著的《盐铁论》小开本书,书中不但做了节选,而且全篇无一注释,读来无疑很费劲。
小开本怕过销售关
相对正常开本的图书,小开本书面向市场还要多过一关,即销售关。据书店介绍,目前的书架都是为正常开本的书籍“度身定制”的,小开本往往无法上架;而书店按类别的分区销售模式,也让小开本很容易“散落”在各个角落。
上海书展上,只有少数出版社为口袋书设立了专门书架。此外,由于小开本书身材太小,常常成为“顺手牵羊者”的目标。为了防盗,很多书店不得不把这些书用绳子穿起来摆在柜台上。一些书店营业员表示,小开本书定价不高,本来就薄利,而销售中的麻烦又比一般书多,所以,书店对小开本书的销售热情自然要打折扣。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