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图博会昨天落幕。展会期间,海外图书展馆里始终人头攒动。西装革履的尹泰乐热情招呼着来到自己展台的顾客,他颇为自得地说:“除了头两届没赶上,这次已经是我第14次参加图博会了。”
1990年,尹泰乐作为英国书商协会的工作人员参加了第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当时参展的大多是科技学术类的专业书籍,这类在国外比较冷清的图书却吸引了大批中国读者,大家站着就能看上好几个小时。尹泰乐回忆,当时北京的衣食住行和伦敦相比都有点不方便,出门不好打车,必须要主办方派车,和英国联系则主要依靠电传。但各国出版商都在兴奋谈论着中国图书市场的广阔前景,这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他从此一次次来京参加图博会。
1992年中国成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图博会也从外文图书订购转向真正意义上的图书版权交易。到了2000年,尹泰乐发现各家出版社展台面积比上一届都至少增加了1倍。版权贸易也格外活跃,前来洽谈的有各地出版社和各类版权代理机构,“之前必须经过翻译,这时期好多客户都能用流利英语直接和我谈,过程一下子便捷很多。”展览结束,英国书商协会的版权贸易额翻了一番。
因为交易火爆,书博会从2002年开始改为每年一届,2003年,英国书商协会搭建起自己的独立展台,尹泰乐笑称终于“落地生根”了。“北京已经发展为非常现代化的大都市,没有什么是伦敦有而北京找不到的。”
2005年,尹泰乐辞职组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版权代理公司,并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他代理了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出版社的版权,在图博会上租下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展位。刚开始还有点忐忑,但随后火爆的客流让他三天都没时间吃午饭。
如今尹泰乐代理的出版社已增至20个,在中国的生意也是稳步增长。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今年参会的最新发现,第一个订单竟来自越南出版社,刚刚还接待了一伙日本客人。“北京图博会之前局限在本土客户,但现在的情况就像是法兰克福书展那样,更加国际化。”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