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看书市,总有一点感慨:有些书似乎一直与我们相濡以沫,有些书在喧嚣过后,落尽芳华,是不是就要和人们相忘于江湖呢?
少儿书 期盼新绘本 寻觅桃花源
你若是问我这些年来哪一类图书的出版质量最高,那毫无疑问是少儿类图书。因为儿童的眼睛是最严格的判别高下的标准,他们的喜好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但是那种追求趣味、追求最单纯的审美的眼光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书写进人生中那最初的阅读史中。在这样严格的审美标准之下,一切临时起意的市场策划和追逐都要臣服于朴实无华的美,因此我们讲一个时期的少儿书,那就是图书内在的质量在推动着书籍的销量,这大概是不会有大谬的。
以2月份少儿类图书的分布情况来看,似乎正在无声地诠释这书市中最残酷的审美。《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这样散发着恒久魅力芳香的现代童话依然能很轻巧地俘获成年人和孩子们的心。缩编版的《昆虫记》,相对于原著那浩浩长卷,恰恰是适合于它的读者的,他们不用再在文字的海洋里跋山涉水,但是一个昆虫的王国生活已经向他们打开了大门。我们现在需要的,是那支生花的译笔,指引着人们,找到那桃花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汇集了大量的名家,用画笔给当年的读者描绘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绘本,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小人书”。那是读书使人乐不思蜀、忘了时光的年代,他们对于如何选择名著、如何选择经典里的内容来滋养青少年的精神,有自己的眼光,有自己的传统。我深深地希望他们还秉承着这样的传统,能把亨利·法布尔的名著变成小小少年们口袋里往往揉作一团、残破不堪的宝贝书。
《哈利·波特》系列给人们带来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可以说罗琳的作品来到中国,是一次补课,因为这样类型的作品在西方流传的历史已经久远,而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空白。自从这样一个小文化人哈利·波特在书籍和电影里一次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人们才发觉原来魔幻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表述方式。罗琳的作品在图书市场持续热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读者对这种文化表述方式逐渐认同、审美需求逐渐趋同的过程。
经管书 恢复民族自信 记录时代强音
中信出版社长期以来致力于发掘西方经济模式、经济增长格局和基本经济常识的介绍,但是自从推出《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这本书以来,人们逐渐发现,他们也在努力寻找具有中国商业传统的本土经济的历史。傅国涌先生的这本新书用力甚深,在基本的史料叙事的基础上,试图逐步整理出一个我们自己的实业经营传统,恢复民族的商业自信和人文底蕴。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的作者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吴晓波。这使人想起当年读《大败局》时候的情景,那一批后来逐渐隐没于江湖的企业家和他们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企业,在时代的洗礼之下,或浮沉、或消逝、或重新投胎,使人叹喟不已。这本《激荡三十年》站在民间的角度,去钩沉整整30年的铅华。吴晓波不缺乏的是真切和激扬,他用这样的笔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以及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他企图记录时代中那些最强音,也要记录时代中那些最能使人怦然心动的各种人的情怀,野心何其大也。
金融危机袭来,使每一个浸淫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了它的爪牙,人们要思考、要挣扎,要在这经济大势之中执戈一搏,要寻找一条道路。顺应市场的需求,近期讨论如何在金融危机中生存和改变自己的书籍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这类书正在以非比寻常的速度在书市涌现。
社科书 一边读史 一边讲经
《明朝那些事儿》已经出到“陆”,网络上也已经出现了第七本部分内容的试读。作者当年明月正在用自己的笔,以一种不可遏抑的力量拽着人们去关心那一段“当年明月”。明史之所以在学界和社会都长期引起关注、研究和讨论,有的人认为是出于明代是最后一个由“中原人”自己统治自己的封建王朝,它的历史就往往更令人好奇,可观之处颇多,历史研究的价值大。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中原人、汉人,这样的概念显得陈旧不堪,以这种说法来解释对明史的关注热潮,显然是狭隘的民族观念,这非但不能很好地说明明史研究热潮的原因,即便连当年明月的解读明史系列《明朝那些事儿》持续热销、受到书市追捧的原因也无法合理解释。更多的原因,我想还是在于这个系列的读史书用了更贴近于今天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友好界面,即语言和叙事,从而更能使今天的读者有认同感。
《明朝那些事儿》持续热销的同时,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强力推动之下,读经和知名“解经人”的作品依然热销。从理论上讲,对传统经典的讲解,我认为是很好的事,因为不知道自己有怎样的思想遗产、不知道这种遗产的深度和贵重其实是很可悲的事情。2008年引进的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引起读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说明和我有同样心理的人还是有很多。易中天讲“先秦诸子百家”、于丹讲《论语》、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王蒙讲《老子》,这些书籍分别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从中就可以看出出版界对这类讲经的书充满了市场信心,不知道广大的读者是不是也会随着这样一种持续不断的出版热潮而对这些作品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呢?
文学书 韩寒转型 老蔡依旧
2月份的几本书:梁文道的《常识》、《奥巴马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呈现出持续热销的趋势,从中可以明显看出读者选择时的心理。梁文道的首次大陆简体版著作,奥巴马先生当选后产生的一系列的奥巴马传记作品热,都有其一望而知的合理解释。值得注意的是韩寒的新作《他的国》。从此书内容上来说,可以看出作者逐步深入社会、认识世界的心路历程。韩寒开始把某些杂文的表达技巧安排进自己的小说之中,意图逼近前辈们在小说创作艺术中建立的成就。嬉笑怒骂,韩寒的创作开始履行小说对时代的批判这种本质上的使命。与以往不同的是,此番《他的国》一出,得到了很多成熟读者的关注,原因就在于他开始批判社会了,不知道这是不是意味着韩寒写作上的转型。很多读者反馈:虽然从故事和语言上来讲似乎还是原来那个人,但是确有一些不同感觉。
同样卷土重来的还有安意如。《观音》由传统大社出版,显然是受到了市场的承认。但是堪称收拾旧河山的,莫过于蔡智恒,这次他带着《回眸》回来了。这部小说集,收入他最新创作的三个中篇小说,主题依旧宿命般地围绕在与“情事”有关的感人故事中展开。今天的读者关注这部新作,大概多半还是念着《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旧情,想当年那本小说可以说是开创了网络青春文学的先河,也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在网上写字原来可以这样自由不羁和浪漫,很多年轻人由此走上了网络文学创作的路,去寻找自己远年的梦想,其意义非比寻常。离开了学院、告别了青涩的“痞子蔡”是否能使人们从新书中寻找到一点往日的情愫呢?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