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2009年1月号:短篇小说,短些,再短些
《上海文学》2009年1月号以全新面貌与广大读者见面,杂志从形式到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装设设计与印刷用纸均提高了品质。本期推出一组篇幅短小的短篇小说,每篇都在三四千字左右,作品意蕴曲折,余韵悠长,短小之中凝聚博大丰繁。人生的无穷悲欢和万端感慨,浓缩于晶莹一闪,让读者回味不尽。这是编者的一种提倡,希望短篇小说名符其实,短些,再短些。
姚鄂梅的中篇小说《少年之家》,是一位退休老人和一群乡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故事,令人注目,反映了人世的复杂变化,让读者在遗憾的同时,产生沉重的联想。
本期新设五个专栏。其中有刘心武的专栏“十二幅画” ,每期一文一画,讲述作者亲历的文学往事,配有作者的绘画作品。首篇《兰畦之路》,讲述女作家胡兰畦的个人遭遇。她曾被高尔基称为“一个真正的人”,在高尔基逝世后由斯大林钦点,为其抬棺执绋,但却湮没于动荡尘世,令读者震撼沉思。
“短篇精荐”由评论家程德培和洪治纲轮流推荐,评介并转载新近出现的优秀短篇佳作。此栏目将成为《上海文学》的“刊中选刊”。本期为洪治纲选评陈河的《夜巡》。
以《夹边沟纪事》闻名的天津作家杨显惠主持的“甘南纪事”,是反映甘肃藏区风情的小说专栏,。本期《一条牛鼻子绳》颇具地域文化特色。
韩小蕙主持的散文专栏“惊鸿留痕”中,着重推荐一些不为文坛熟悉却风格卓然的作品。本期是陈善壎(科学家)的《幻肢》,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叙事风格,犹如笼中翔舞,浪漫而惨烈,饱蕴智慧激情和独特体验。
刘绪源的专栏“今文渊源”评说现代文学散文传统,首篇《林语堂与“礼拜六”》展现文化名人林语堂的办刊思路与文学观念。
“作家讲坛”刊发熊召政《危世沉吟》,评说历史人物张居正,回顾创作长篇小说《张居正》时经历的心路历程。
“理论与批评”是贺桂梅的《“十九世纪的幽灵”》,回溯上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思潮,重温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界思想解放和百花齐放的盛景。本刊将继续推出多篇对80年代重要文学现象回顾与反思的理论文章。“当代诗人肖像”推出“王家新专辑”,“新诗界”刊登马新朝的组诗《你·我·它们》。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