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文学不可避免地正趋于边缘,然而,文学在中国曾经代表了这个世界最神圣的一切,缪斯的光与影曾让千百万国人为之目眩神迷。
梳理中国文学的三十年,不能不提到《收获》。
1979年1月,《收获》第二次复刊——30年的《收获》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全部历程,见证了30年新时期文学的兴衰成败以及中国当代文学面貌上的脱胎换骨:复刊之初的《收获》便将版面留给了直面现实的个人勇气、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对人性觉醒的探索以及在理想和现实间选择的两难,从《上海的早晨》起步,《大墙下的红玉兰》《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蹉跎岁月》《人到中年》《人生》、《美食家》以及1980代中期的“先锋文学专号”,小说的叙事和语言探索对文坛形成强烈的冲击……
所有的一切,无不是一个个突破。
上承近代的“新民”、五四“狂人”,从英雄到神再到凡人,到人性的真正觉醒,到“寻根派”对于现代性困惑及在文化语境中的身份定位,再到在文字迷宫中人的身份的消泯、迷失、标签化的写作……写作作为人类心灵的记录和人类自我认识的一条途径,既记录着三十年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又以一种姿态参与了“人”的塑造与身份的突破。
(实习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