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2015年6月5日傍晚7时19分,湖北省监利县大马洲长江水道,沉没的“东方之星”号游轮被打捞出水,静静地横卧在夕阳之下。
6月7日,长江日报编办发布长奖字2015[5]号总编辑奖文件,将30000元的总编辑奖颁发给摄影部记者陈卓,以奖励其在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中的突出表现。
这份文件中给出的获奖理由是:6月5日19:43长江日报特派记者陈卓从搜救现场发回夕阳下“东方之星”扶正起水后救援人员集结静默的照片,定格灾难事故现场的特殊瞬间,视角独到,内涵丰富,震撼人心,影响巨大。
24小时内,该照片在长江日报官博直接阅读超过5000万人次,并被人民日报等媒体官方微博转发和网络名人转发,直接提升了长江日报官方微博#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直播话题的阅读量,至6日15:30,总点击量破1亿人次。这一数字创造了长江日报事件性新闻网络传播历史峰值,在国内传媒界亦属罕见。长江日报官博关注量直接增长2万人,该照片还被光明日报、华尔街日报等国内外近30家报纸头版及路透、法新、美联、欧新四大通讯社采用。
从2日凌晨3时驱车抢先到达事故现场起,记者陈卓克服巨大困难留驻核心现场,不顾身体多处受伤连续作战,完整呈现事件进程,视觉表现充满正能量,显示了可贵的职业精神和高超的专业能力。
通报中陈卓的获奖项目是:定格灾难事故特殊瞬间,引发巨大反响。
一线记者,不该得到表扬吗?
这张在6月6日,见诸于国内外多家媒体的照片,褒贬不一,暂且不做定论,我们听听拍摄者,长江日报摄影记者陈卓的讲述。
记者:有非议说你这张照片拍得太美了。
陈卓:我懂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沉船事故。我认为这个角度,夕阳、打捞、几个元素在一起,是能够产生一张气氛“凝重”的照片,而不是刻意拍得多美。
记者:你什么时候到的现场?
陈卓:事发当晚,我正好还没睡,凌晨两点,看到了网上的消息,3点钟就自己开车出发了。早上8点,我到了现场,看到轮船倒扣在水里,距离岸边只有不到100米,我当时就用手机传回了第一批照片。
记者:夕阳这张照片,是想好角度的吗?
陈卓:因为这些天都在那里蹲守,所以是了解各种角度和位置的,扶正轮船之前,我就想好了要到这个位置,想把轮船和夕阳拍在一起,因为出事的是夕阳红旅行团的老人,我觉得这样拍摄是可以的。不过救援官兵站在那里我是没想到的,其实他们不是在默哀,而是在等候下水援救,这个我在图片说明里都写得很清楚。
记者:作为职业摄影记者,你觉得用怎样的态度去报道是对的?
陈卓:首先是客观记录事实,让关心事件的人能够尽量客观准确地了解现场的信息。第二是尽量用专业的、符合人们正常阅读心理的摄影语言把照片拍好。当然前提是尊重遇难者,尊重救援者,尊重在场的每一个人。
记者:给你发奖,是怎样的过程?
陈卓:这张照片见报之后,一早我就接到了报社电话,说给我发奖了,看到有同事发朋友圈,我就想到了可能会有这样的负面影响,但他们是为了鼓励我,安慰我,因为都知道这几天在一线挺苦的,我晚上就一把雨伞,蜷着在泥地里休息一会儿,很多记者被蚊子咬得浑身大包。
记者:发奖是常态吗?
陈卓:我们报社平时也发奖,日常新闻做的好,都会很快发奖,根据稿件质量和影响力,奖金从500到上千不等,领导也比较重视摄影这块的工作,我们平时也时常能得到肯定和鼓励。
记者:你觉得自己该得这个奖吗?
陈卓:得奖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我觉得没什么问题。但我要说的是,我们出来采访,不是冲着得奖来的,也不是来拍婚纱照的,要拍的有多美。我在现场看到有当地渔民,拿着手机,到现场嘻嘻哈哈地拍照片,我很想发出来谴责他们,后来想想算了。
记者:被骂了觉得委屈和失望吗?
陈卓:没啥委屈的,我正常做我的工作这没有错。只是怕影响报社的声誉。我能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对媒体是有深厚的感情的,我们此次抢发稿的速度,也是团队共同努力完成的,纸媒也在努力做出改变。
记者:你觉得问题的矛盾点在哪里?
陈卓:我觉得是在不同的框架下去讨论问题。比如我们作为同行去讨论一张照片的好坏,相互听起来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放在社会大的框架下就会不太合适,要考虑新闻当事人的感受。但我报道的是事实,没有违反新闻伦理道德。
记者:现在想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影响?
陈卓:其实我自己还在忙着采访,没太多时间去处理,这件事发生以后,同事们也都没在朋友圈扩散了。我还是很抱歉,因为现在悲剧还在进行中,这样的消息的确会给遇难者家属带来伤害。
记者:尝试联系过批评者吗?
陈卓:尝试联系了批评这件事的网络大V,联系上了的,大家很平和地沟通了下。希望大家都能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淡化这个事情。
(编辑:刘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