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80后女孩拍摄同性恋群像

2015-04-25 10:36:09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从黑夜到白天》拍摄者马婧

  昨日,一组中国同性恋首次群体出境的组图占领了多数人的朋友圈。这组被命名为《从黑夜到白天》的作品,用相机和摄像机记录了中国11个城市48名同性恋者和他们的家人。

  这48名同性恋者和各自的家庭都有独特的故事。幸运的人,在经历过震惊、不解到难过、纠结后,选择了接纳,完成了自我认知;也有一些人一直身处于孤立的暗角,小心翼翼地隐瞒自己。同性恋者阿元说:“就像你是一只猫,不可能一辈子假装做一条狗。”这个群体,正在以他们的方式生活,完成自我认知并与不被接纳的世俗眼光抵抗。

  这组作品的作者是1988年出生的女生马婧和她的男友。马婧于2014年从媒体辞职,随后开始了独立拍摄同性恋群像之路。昨日,马婧接受记者记者专访,披露其拍摄《从黑夜到白天》的心路历程。

  “把事做出来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记者:自己对《从黑夜到白天》这组作品满意吗?

  马婧:还可以吧。做成一件事,或者说发表一个作品,最终都是妥协的结果。我们尽力了。

  记者:妥协指的是?

  马婧: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嘛(笑)。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实际操作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把一件事做出来,还是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记者:你理想的状态是什么?追求的完美是什么?

  马婧:有很多震撼人心的好故事,但是因为采访对象无法出镜,无法在作品中传递。当然还有后期呈现上,技术上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是遗憾。

  记者:既然作品取名《从黑夜到白天》,你认为对于同性恋者,白天到了吗?

  马婧:远远没有。

  “我就想,那就自己完成吧”

  记者:最初关注同性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马婧:想不起来了,但是最早有比较近的接触是上了大学后。学校里就有校友是同性恋,男生女生都有。他们也很坦荡,我们相处都很愉快。但当时算不上特别亲密的朋友,只是常常能看到社交网络上他们分享的生活,是很开心的生活。

  记者:从专注这个群体到真正想做这样一件事情,花了多长时间?

  马婧:后来毕业到了媒体,也总能看到一些对这个群体的报道,自己也都会看,加上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所以一直觉得自己是很了解他们的,认为他们已经过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没有压抑了。2012年一次偶然的采访,我碰到藕姨,她当时算是同性恋亲友会的一个核心人物,给我讲了许多这个群体的故事,算是这个选题的萌芽。

  记者:听到了不一样的故事?

  马婧:也没有,她讲的也是比较正面的故事,让我觉得好像比我想的进步更快。

  记者:真正去做这件事是2014年,其间有发生什么事情触动你吗?

  马婧:其实就是2014年我辞职了,自由以后,就任性了。想起了2012年时我曾经有的这个想法,发现还是没有人去做,我就想,那就自己完成吧。拍“正常化”的他们,不猎奇、不标签化的那种。

  “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

  记者:找故事的时候比想象中顺利还是困难?

  马婧:这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最早,去年6月份,去参加上海骄傲节和亲友大会,当时什么都不懂,完全无法想象这个群体是什么面貌,很紧张,怕一个肯出镜的人也找不到。后来慢慢接触多了,先通过他们中的一直比较活跃、积极、愿意站出来的人,积累了一些口碑,他们帮我介绍,后来就能接触到了更多人愿意出镜。单在上海就拍了好多人,我们很开心,觉得情况非常乐观,于是就趁着势头跑到杭州,觉得再找几对这个项目就很完整了,结果在杭州我们遭受重创……去了两次,只拍到一个人。

  记者:被拒绝了怎么办?会坚持一段时间还是马上寻找下一个拍摄对象?

  马婧:这个就是博弈了。比如说,不同人拒绝你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是真的忙,但是其实他并不真的抗拒采访,只是看你是不是真的认真执着在做这个选题;而有些人表现出很热情,也很积极回应,但是每次约会都有突发情况不能碰面,其实他就是不能出镜。我们慢慢学会分辨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慢慢体会到,这个群体还是很敏感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不同地区、不同性别,情况都是很不一样的。

  记者:地区和男女的差异是什么?

  马婧:总体来说,这个群体中,男性比女性更加活跃。就城市而言,移民城市最开放,沿海比内地开放。在我们去过的11个城市里,一般来说,找男同都比找女同容易。只有一个地方让我们惊讶,就是西安,西安比较活跃的都是拉拉。那里男性传宗接代的压力太大,导致他们甚至没有完成对自己最基础的自我认同。很多人甚至认为自己只是“有一种同性性癖好”,并不是同性恋。

  记者:有你印象非常深刻,却遗憾地因为当事人的拒绝没能记录的吗?

  马婧:有的,很多。一个妻子,怀疑老公有外遇,去跟踪,后来发现他是同性恋。他是警察,压抑了很久。她很痛苦,他也很痛苦。最后她还是理解他了,因为她发现自己的女儿也是同性恋。还有很多,也不一定是悲伤的。有一对男同,超级可爱的情侣,在一起9年了,他们互动的时候特别有意思,两个人分开的时候就是普通人一个,但是他们俩一坐在一起,就突然闪闪发光了,两人眼中都是对方,互动非常有爱。但是也因为很简单的原因拒绝了拍摄,因为其中一人刚刚换了工作,还在试用期,怕公开会丢了工作。

  “不想强调他们和我们的不同”

  记者:你曾经提到关于同性恋群体的客观报道非常少,在你心中,客观报道的标准是什么?

  马婧:不是说他们不“客观”。只是觉得之前的报道都是有预设情绪的,最常见的,是“同情”和“猎奇”。

  记者:什么是客观?

  马婧:只是想听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讲他们当时的感受。我们的态度是开放的,也不想强调他们和我们的“不同”,我们想讲的都是人之常情,所有人共通的感情故事。

  记者:客观报道会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所改变吗?

  马婧:我认为讲人之常情的故事有助于异性恋去了解同性恋。

  记者:在异性恋看待同性恋上,有什么建议吗?

  马婧:作为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首先就是要尊重。而且我想提一点,性取向是一个人很多属性中的其中一个属性。

  (实习编辑:纪晨辰)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