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Leica相机公司濒临破产,作为推出第一部35mm菲林相机的企业,拥有极辉煌的历史,却没有变成Kodak或Polaroid。华尔街日报德国记者兼摄影师Ellen Emmerentze Jervell,早前撰文探讨,为什么Leica最终可以在数码年代生存下来。
全文很长,简约总结重点如下:
Andreas Kaufmann在2004年加入,并在2006年推出第一部数码M系旁轴机M8,可用旧Leica镜头,既进入数码年代,亦与过去充份连接,继承了菲林年代的辉煌,包括历史与光学。
到了2011年转亏为盈,被黑石集团收购Leica公司44%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之后销售提升35%,到上个财政年度,即2014年三月底达到3.37亿欧元,但没有披露利润。
未来Leica将会增加更多高端产品,价格达到USD16,900至25,400。
就是这样了。但这些答案,似乎不太令人满意。
这篇文章的确没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观点及分析,所以不少人都补充其想法,例如︰
Leica成功包装了自己的品牌,把过去一些传奇的名字,包括布列松、Elliott Erwitt、Robert Capa、Robert Frank,甚至英女皇等,还有一些以Leica拍摄的经典照片,都与今天的Leica连结起来,于是营造出一种“Leica Club”的圈子,让不少摄影师、有钱人都渴望拥有并且加入当中。于是即使是贴牌的Panasonic机,因为一颗小红点,都可以身价暴升 (虽然两者还是有点分别)。
Leica本身有优秀的光学技术,即使是全画幅镜头,能够以相对轻巧的体积,提供极佳的质素;而Summilux-C电影镜头,亦已用在奥斯卡最佳电影《Birdman》的拍摄;再加上旧有的Leica镜头早成传奇,原有用户不会舍弃,厂商数码化的潜力,比起Kodak或Polaroid要好得多。
如果人们认为索尼推出全画幅无反相机A7是创新,其实Leica在2009年已推出M9(也算是无反,虽然是旁轴的) 。
当然,事情也不是那么乐观,未来十年,Leica会变得更出色,还是始终会被边缘化?
无独有偶,近日有媒体推出评比,表示Leica X(Type113)与Leica X-E(Type102) 测试输给 Canon DC,整个结果在摄影圈里遭到不少批评甚至嘲笑。先勿论这个测试如何,其实早有论调提出,数码相机已经步入电子实力的竞争年代,Leica是否具备凌驾的科技实力呢?最后会否「赢镜头、输机身」?(不过Leica MM还是颇受推荐了)
Leica的历史很辉煌,可说与Magnum摄影师的传奇甚至神化有关,但近年Magnum Photos在国际舞台的表现,已不是当年的情况。近十年以来,我们已经鲜见标榜以Leica拍摄的新经典作品,国际比赛如“世界新闻摄影奖”,得奖作品中仅有一辑是用Leica M9拍摄。未来十年,Leica可能还得继续用WWII的《胜利之吻》作为代表?(不过这也和摄影文化及格局的转变有关)
Leica有没有需要“大众化”,是个很争议的话题,毕竟各种奢侈品名牌子,都没有这个需要,跑车是不用跟单车争生意的。但如果Leica 仍要保持“顶尖”的形象,就更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推出高质素相机,否则即如部份Leica老粉丝所断言︰“数码Leica是个笑话”,然后还是难逃破产,大家继续高追炒卖旧镜旧机,也不是无法想象。
(编辑:刘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