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菲宇
四月的北京,天气依然阴冷。在距离大山子艺术区不远的草场地,一片“北京灰”建筑中,首届“草场地摄影季——阿尔勒在北京”正在举行。
“2007年,我们办了‘大山子在法国’。当时曾经开玩笑,说以后要办‘阿尔勒在大山子’。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们做到了!”金发碧眼的佛朗索瓦·赫伯尔在开幕式上兴奋地说。他是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艺术总监,与他一起来到草场地的,还有从阿尔勒摄影节走出的多位艺术大师的作品。
这并不是佛朗索瓦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与中国摄影的渊源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并成功将许多中国摄影师带到世界。
1985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举办了以中国为主题的摄影展。第二年,佛朗索瓦看到了很多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一个朋友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策划了一个关于中国摄影的展览。他和我说,应该把这个展览带到阿尔勒去。我也觉得是这样。”1987年,佛朗索瓦前往玛格南图片社工作,他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摄影界的动态。在他的筹划之下,在1988 年的阿尔勒摄影节上,出现了一批年轻的中国摄影家的作品。
这批当年展出的作品全部采用黑白呈现。佛朗索瓦笑言对于黑白创作并没有特别的偏爱。“事实上,我们当时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彩色的作品,但没有成功。”这次中国摄影作品展出在法国观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人们觉得非常有趣,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在佛朗索瓦看来,中国摄影师近20年才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而他们使用的创作手法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革。 “他们差不多是一下就跳跃到了数码时代。”佛朗索瓦表示,在中国以外,普遍有一个时期人们像拍电影一样进行摄影创作。“就是先进行一整套作品的构思,然后再进行拍摄。”而这个阶段几乎被中国摄影师直接跳过。与此相伴的,是中国摄影作品表现风格的转变。“中国的摄影师们从现实主义出发,没有经历过表现主义或者其他表现形式,马上就转入了超现实主义。”
虽然在发展道路上,中国摄影师与国外创造者大相径庭,但是佛朗索瓦毫不掩饰自己对这群人的欣赏。“中国摄影师是近十年来最有趣的一群人,”他非常肯定地表示,“中国摄影师创造了新的影像语言。”在他看来,从传统的风景、人像摄影到具有纪录意味的时政题材摄影,在中国摄影作品中都有一定分布。而中国摄影家也善于在他们的照片中,体现他们个人对社会、生活、政治变化的观察与思考。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