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北京华辰2016年秋季拍卖会中,摄影师杜修贤拍摄并签名的纪实类摄影作品《1956-1990年摄影代表作品集》以241.5万元成交,再次刷新了老照片《周旋:影像中的人生》在2011年所创下的国内单品最高成拍纪录。影像作品的市场现状与价值也再次受到关注。
随着大众审美多样化的转变,影像作品正在成为当代艺术品拍卖公司的重要板块,市场的培育不断成熟。据统计,十年来国内影像作品共上拍约1.6万件,总成交额近3.7亿元。有藏家指出,影像作品作为一处有待深入开发的价值洼地,因所具有的历史价值的惟一性、稀缺性,在未来的艺术品市场交易中前景不容忽视。
高价频出
跻身国内四大收藏品类
上世纪70年代初,拍卖巨头苏富比在英国伦敦举行首场摄影收藏拍卖会,向世界确认了摄影作品的投资价值。中国摄影收藏交易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候,不仅没有摄影艺术品的价格参考体系,摄影家也不了解摄影收藏的规则,不懂签名版数、藏品的材质和技术要求。2002年,北京“百年印象”画廊创建,开始代理翁乃强、王文澜、解海龙、林永惠、王征、杨延康、姜健等重要纪实摄影家的作品,启动了中国纪实摄影艺术品的一级市场,标志着摄影收藏在中国的起步。
2006年是中国摄影市场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当年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中,中国摄影家王庆松的一幅作品《跟我学》以超过31万美元(约24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随后,华辰秋拍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对中国摄影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影像专场拍卖会,成交额为245.6万元人民币,成交率为61%。其中,摄影家解海龙的作品《大眼睛》以30.8万元拍出,这场具有标志性的专场拍卖,宣告了中国摄影市场的正式亮相。
在随后的2007年,国内三大拍卖行相继开辟了影像专场,不仅博物馆、美术馆开始介入收藏,民间收藏家也大量涌现,摄影品类不断丰富,品质不断提高。营销影像艺术品画廊遍布全国,市场交易规则不断完善。今年秋拍,影像艺术拍卖纪录的再次被刷新,让国内藏家认识到了影像艺术于收藏领域的价值与潜力。
相比国内影像收藏,国外市场显得更为成熟,经过40余年的发展,最终达到一个顶峰。2014年在苏富比举行的摄影私藏拍卖中,上拍的175件摄影作品成交率达到了90%,金额达到了2132.5万美元(约1.3亿元人民币)。对此,美国苏富比摄影部主席Ddenise Bethel称,这个收藏在规模和范围上前所未有,此次交易也在摄影领域开创极致。
据统计,随着影像在收藏市场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国际市场,它是位于油画和雕塑之后的第三类藏品,在中国,正跻身为继书画、瓷器、油画之后的第四大收藏品,这也成为世界艺术市场的总体趋势。
价值特殊
市场呈现多元化
影像作品以较强的纪实性、历史性与艺术性记录了不同时代的人文风貌,反映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借助工艺与科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当下,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为首的公私机构是国内影像作品的最大收藏方,其中他们对于纪实摄影甚为偏爱,也使得其成为藏家追捧的对象。而相比公立美术机构,当代影像具有个体性,增添了市场活跃度。除摄影大师级作品外,青年摄影艺术家的作品逐渐成为了市场的后备力量。
纪实摄影作品高价位成交在国内外艺术市场有很多先例,2012年,佳士得推出的著名摄影家杰夫·沃尔的作品《将死士兵的对话》拍出了225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2011年时,老照片《周旋:影像中的人生》已将国内影像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推向百万阵营,成交价达到了218.5万元。
本月,纪实类摄影作品《1956-1990年摄影代表作品集》所取得的最高成拍纪录,表现出了藏家对影像作品的认可,对影像艺术认知的提升,同时也反映出影像作品整体身价上升的趋势。有专家指出,纪实摄影由于特有的历史背景,作品所记录的系特定环境某一瞬间,这使得作品具有惟一性,其中蕴藏的人文历史价值成为市场认可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影像艺术展览、影像作品拍卖会频现,艺术机构、私人藏家的涌入使影像的发展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可发掘的资源也更为丰富。有专家认为,在影像艺术品交易中,当代艺术备受青睐,老照片和纪实作品也受重视,以审美为价值的作品却少有关注,此类作品恰恰是具备了收藏投资和悬挂欣赏双重功能的影像。小众和高门槛是艺术品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摄影颠覆了这一传统理念。
对于摄影艺术品的价值,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理事曾璜提醒,在收藏过程中,藏家需了解纪实类摄影艺术品所具有的艺术品质。他指出,影像艺术品的史料价值是其他类型艺术品所不具备的。在中国,影像的史料价值往往“误导”了藏家,以为收藏摄影就是要收藏摄影的影像价值。然而,收藏通过影像这种媒介所创作出的艺术品才是摄影收藏。再者,纪实性影像艺术品的收藏,不是新闻照片的收藏,也非纪实摄影的收藏,而是用纪实性的手法所创作的影像艺术品。
三方监管
版数是收藏命脉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影像市场虽快速发展,但影像类艺术品发掘程度不如近现代书画、当代油画等类别,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直处于小众位置,当中原因与其作品制作的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了解,摄影作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照片的创作成本”和“创意附加值”。比如,做一套10张作品,每张10个版,共100张,花了10万元制作成本,如果创意值10万元,20万元除以100张,每张就2000元;如果创意特别好,值100万元,110万元除以100张,每张平均为1.1万元。进入了一级市场,则再加上代理经营的费用。此外,就是拍卖价位。比如侯波拍摄的不限量的红色影像,在收藏市场出现之前,大约就是1000元张,2003年“百年印象”将其定为3000元,2006年华辰影像的第一场拍卖以5000元开拍,多以2万-3万元成交。
除此之外,对不少关注影像作品的藏家而言,难以确定的版数与总量、作品制作时间、缺乏诚信保障等成为他们最为担忧的问题。有专家指出,版数是摄影收藏的命脉,限量也是国际社会对摄影艺术品交易的通行做法,但版数失控是目前中国影像市场的最大尴尬。包括国外藏家及投资机构现在对中国优秀作品不敢轻举妄动,严重制约了影像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摄影艺术家的权益也难有保障,出现了大量法律纠纷。
面对藏家的疑虑,2014年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推出了“摄影作品限量鉴证书”这一认证体系,以规范摄影艺术品收藏与交易体系。
北京商报记者从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了解到,限量与签名是“摄影作品限量鉴证书”颁发的两个重要条件。作为第三方机构,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对影像作品实施了登记、备案,供网上查证,促进了作品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单件作品只接受一次鉴证,并被给予50年的版权保护。“摄影作品限量鉴证书”的出现为影像作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提供了诚信参照,同时为摄影艺术家的利益做出了基本的保障。
曾璜认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的措施起到了监管的作用,同时,也帮助藏家树立信心,让藏家判断出自己的收藏是赝品与否。
(编辑: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