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他用一部旧手机,摘得中国人的第一个手机摄影“奥斯卡”奖

2016-08-22 09:07:28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拾遗

   
有人问:你拍的照片那么美,灵感来自哪里?牛思源回答:我不是在创造美,只是如实记录生活而已。

1.jpg
牛思源的获奖作品《老人与鹰》

  前不久,IPPA全球手机摄影大赛结果公布。


  这个“手机摄影里的奥斯卡”奖,已连续举办九届。


  以往的获奖者,全是清一色的外国摄影师,


  但这次有点不同,获得年度总冠军的是一个中国人。


  ●想如实记录生活,而已


  牛思源发现,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纪录片,而新疆却像深闺少女鲜有人知。于是,他决定用手机记录新疆,让人感受这里美丽的自然、乐观的人以及祥和的生活。


  有人问:你拍的照片那么美,灵感来自哪里?牛思源回答:我不是在创造美,只是如实记录生活而已。好的摄影,从来不是来自于眼睛,而是来自于眼睛深处的灵魂和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生活还不够近。不要因为距离而误解她。


  1987年,牛思源出生在乌鲁木齐。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娃。大学时,他从中国大西北考到了江西,在南昌华东交大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跳出贫困大西北,对很多人而言是个大喜事,但没想到大学一毕业,牛思源又选择了重回新疆。“新疆孩子把人生规划做得很精彩,但善良地保留了一块家乡。”牛思源说。


  他开始到叔叔的摄影工作室帮忙。说牛思源来自摄影世家或许有点夸张,但从小耳濡目染,倒是事实。


  小时候,伯伯从事摄影相关工作,叔叔受伯伯影响,也开始从事这一行。伯伯、叔叔还专门建了一个暗房,小时候的牛思源,总是忍不住好奇,东摸摸、西看看。


  2010年,牛思源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单反。他开始系统地学习摄影知识,从基本的构图到色彩、用光……两年时间,牛思源已经是个摄影高手了。


  平时出差,带的行李、摄影装备又沉又多,渐渐的,牛思源养成了用手机拍摄的习惯。


  ●关于家乡,我想让你看见


  因为摄影,牛思源结识了很多外地朋友,他越来越有感触:每个省份、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纪录片,每座城市的摄影师,都有讲述自己家乡的作品,但是,关于新疆的却很少。新疆就像深闺里的少女,鲜有人知。甚至,不了解新疆的人还对这里有误解。比如有朋友曾经问牛思源:你们都是骑马上学吗?


  牛思源着急地想要解释,但他发现,文字很难解释清楚。在新疆,人们善良淳朴,人们对美食尊重而执著,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和爱护。她虽然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但是,牛思源不希望大家因为距离而误解她。


  牛思源决定,拿起“镜头”,用照片去回答这个问题。


  “我想记录一个真实的新疆,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朋友喜欢新疆。”


  因为工作的关系,牛思源经常去一些少有人去的地方,甚至去过被称作“死亡地带”的荒漠无人区。每到一处,他都不停地按快门,用镜头记录下新疆自然浩瀚的壮阔美。


  “新疆很广阔,每次去一个地方都会开很久的车,连绵的高山、一望无际的草原或者戈壁沙漠,每一次旅途都让我心驰神往。”他镜头下的新疆,纯净、壮阔,任何繁华都市、高楼大厦都无法比拟。


  他去那达慕大会,记录蒙古族朋友的盛会。大家正在准备比赛赛马时,牛思源看见一个瘦小少年,趴在马背上,若有所思,忽然吹来一阵大风,马鬃随风飘荡,气势雄壮。


  看到这一幕,牛思源情不自禁地按下快门。就这样,他用镜头记录下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


  他镜头下的人物,无论小孩还是老人,都带着纯净质朴的笑容。他喜欢叫他们老乡,他喜欢和老乡“勾肩搭背”地合影。镜头里,也从此留下了新疆人民的淳朴之美。


  他把新疆的美发到微博、朋友圈,慢慢的,有朋友说通过他重新认识了新疆,“新疆就像一个梦想的仙境。”


  但牛思源说:“我没去过什么天堂,我只是生活在我的家乡。”在牛思源的镜头里,更多的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他更愿意去讲述他所经历的新疆故事,通过镜头把一个个感动传递出去。


  ●那一刹那,就是自然


  2013年,牛思源认识了马坎,一个训练鹰的老人。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鹰很多,经常捕食牧民家的羊,这让当地人有了捕杀鹰的念头。


  马坎是当地一位有威严的老人,他告诉牧民,鹰是保护动物,捕杀是犯法的。不仅保护鹰,他还用自家的羊喂养鹰、训练鹰。


  鹰容易躁动,常常攻击人。为此,马坎用牛皮缝制眼罩,遮住鹰的眼睛。老人十分尊重鹰,当鹰到了繁衍的年龄,他就会把鹰放生。


  生活中,马坎总会有不同的鹰与他做伴,虽然每次的结局都逃不过别离。在马坎眼中,鹰和人是平等的,他们是朋友。


  那年冬天的一天,牛思源来到马坎家,在这里拍摄冰雪风景,不远处,老人怀里的鹰似乎感觉到了陌生人,开始躁动不安,不断扇动翅膀,发出刺耳叫声。


  牛思源看到,老人立即用鼻子抵着鹰的嘴,轻轻地摩挲安抚,那只鹰竟然真的就平静了下来。


  一人一鹰一贴,这一刻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平时话不多、不爱笑的老人,沧桑的脸上竟然露出一丝温暖的微笑。


  牛思源被这神奇画面所吸引,立即掏出手机,迅速按下快门,便有了这幅《老人与鹰》。


  后来,牛思源挑选了几幅作品参加IPPA摄影大赛。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老人与鹰》一举夺魁。牛思源不仅因此夺得本届 IPPA 摄影大赛总冠军,29岁的他,也因此登上了《时代周刊》。


  “你能看到威严的老人、高傲的老鹰,但他们在碰触的一刹那,这就是自然。”《时代周刊》如此评价道。


  2014年4月,牛思源拍摄的一组“混血之城乌鲁木齐”,在业界引起不小轰动。他在这组照片里说:“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比她更远离海洋,没有哪座城市比她更兼容并蓄,这里是中国民族最多的城市……”这组照片,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新疆。


  ●最好的相机, 就是时刻装在身上的那一台


  虽然牛思源的摄影技术越来越好,使用的摄影器材也越来越高端了,但是,他用得最多的还是手机——“手机摄影会让你更注重摄影本身,而不是一些镜头或者器材的选择。”


  他很赞同一句话:最好的相机,就是能时时刻刻都装在身上的那一台。


  慢慢的,牛思源觉得照片已不能满足他的表达,他需要更多流动的画面。于是,他拿着手机,把镜头对准了田字路、人民广场、大巴扎,对准了保洁员、小学生、画家……对准了生活在这里不同身份的市民。


  走过百余条街巷,历经180多天,他拍摄了一个5分钟公益短片——《乌鲁木齐我爱你》。这个短片放到网上,短短几天,竟然赢得200万点击。


  那些常见的街景、戈壁,在牛思源镜头下充满了美感;那些皮肤粗糙、身材走样的人,在他的镜头下都如此可爱可亲。“他们善良淳朴,很少有人去看见,但看见的人都会一心挂念着他们,这就是这里的魅力。它只是缺少一个展示的机会。”牛思源说。


  未来,牛思源还筹划着拍摄更多关于家乡的短片,更“希望能在奥斯卡、戛纳电影节短片环节获奖”。


  如今,牛思源的手机里有了越来越多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好似在诉说一个故事。隔段时间,牛思源就会有很震撼的作品出来。


  有人问:你这么多的灵感来源于哪里?“我想就是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吧,我想用手机记录生活的城市,让人们感受这里的美景,乐观的人、祥和的生活、文明的气息。”


  对用手机拍照的人来说,手机或许就像手中的笔,不管这支笔多好,它本身是写不出诗歌来的,关键在于握笔的人。


  那些美丽的照片也一样,它们之所以好,不是因为手机多棒、像素多高,而是因为手机背后的人,对城市、对生活有着深沉的爱。


  或许,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个牛思源。无论贫穷或富足,无论传统或现代,因为自己的作品,让人永远记住他的城市。这也是每一个摄影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