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爷爷,穿上好看的衣服,我们出去玩

2016-02-22 09:01:33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美娜

   
时间刚好,你未真正老去,我已实践梦想。让我来抚平你的皱纹,染黑你的银发,年轻你的心。——小野杰西





















  时间刚好,你未真正老去,我已实践梦想。让我来抚平你的皱纹,染黑你的银发,年轻你的心。——小野杰西


  他们是同一个人


  沾着灰土泥巴的解放鞋,两只永远挽不成一般高的裤脚,胸前带口袋的蓝上衣,露在外面的秋衣领,他是闽北山区耕作了大半辈子的农民。田间,山里,自家院落,斜斜扛着比他高出很多的毛竹,提着装有喷壶和水瓢的篮子。85岁年纪,他的身上凿刻着岁月的痕迹。


  西装、领结、礼帽、皮鞋,他是时尚街拍中从容的绅士。手握咖啡杯,胳膊轻夹电脑包,思绪随雪茄优雅的烟圈飘远。背靠厦门城中玻璃幕墙的建筑物,或者斜倚栏杆,眺望城市之滨的一片汪洋。85载岁月,于悠远闲逸的绅士而言,似乎全是馈赠。


  前些日子,这位老人两组截然不同的照片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这些照片似乎在提醒人们,我们那些大山中老去的祖辈,并不是一粒无人问津的尘埃,他们也有鲜亮的生命、丰富的内心,或许,只是你不曾想到,未曾看到……


  拍摄这些照片的,是照片中老人的孙子,小野,一位摄影师。近日,小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


  咖啡苦亦甜,像你的昨天和今天


  爷爷的两组照片刷爆微信“朋友圈”的同时,记者还看到一段记录祖孙俩相处的视频。视频中,小野从食指开始,逐一剪掉爷爷双手的指甲,闽北方言与指甲刀噼噼啪啪的声音交错响起。这是第一道工序。木桌上依次放着剃头用的电推剪、剃须刀、梳子、眼镜、手表。剪发,洗头,擦干,吹风,选衣服,系扣子,穿鞋袜,戴上礼帽。爷爷任凭孙子上手,只待一切准备停当,正了正头上的礼帽,端详镜中的自己。


  剪指甲,洗头吹头,穿衣服,带着出去玩。小野说,这是小时候爷爷为他们做的。


  邵武是福建南平的县级市,时光倒转20年,小野和爷爷就生活在邵武下辖的小村庄。黄泥和着木石瓦片的老房子,楼上、楼下各四间房,正中是大厅,一边向外延伸出厨房。小野和叔伯家的弟弟妹妹穿梭其间,跑出去了,又跑回来了。等他们安静下来,爷爷会塞一个苹果,给一颗鸡蛋,分几块糖果,总之都是“爷爷留下的好吃的。”


  爷爷话不多,是个挺严肃的老头儿,和爸爸讲话从来都是“有事说事”。但他会给孙子、孙女、外孙们讲故事,讲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


  十四五岁的时候,爷爷帮有钱人家放牛、放羊。他在远处看牛羊吃草,亲眼目睹了老虎蹿出来,咬死和吃掉一头牛的全过程。小野眼中从来都很淡定的爷爷“吓得半死”,回溯最早的记忆,这是他第一次觉得“爷爷不容易。”


  有了儿子之后,爷爷去县里修过铁路,还挑着竹木造的纸去毗邻的泰宁县卖。福建多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邵武更因地势险固被兵家奉为“铁城”。泰宁在邵武南边,两地之间大大小小的丘陵山地,30多公里路,除了挑着走,没有别的选择。几十年之后,山还是那些山,路还是那样的路,爷爷的足迹还未踏出小小的县城。


  在小野为爷爷拍摄的照片中,有一组手的特写。左手拇指指甲盖残破劈裂,右手拇指指甲缝藏着泥垢,食指关节一处刚刚结痂的伤口,在岁月刻蚀的纹路中十分显眼。小野说,伤口可能是出去种菜时,被枝枝杈杈剐到了。在乡下务农,种水稻,“破点皮,出点血,再正常不过了”, 以致爷爷的手上的伤,不知应追溯到哪儿。伤口大或深的时候,涂上药膏,绕上一圈纱布,就是爷爷“像邦迪一样的东西”了。


  山里没有海,而今愿你拥抱这片蔚蓝


  小野的家乡在武夷山南麓,重峦叠嶂,连绵不断。泉水从这里发源,“舀起来可以直接喝”。竹竿拴上线绳,线绳系上蚯蚓,掷到水里,可以目睹清溪中的鱼聚拢、咬饵、上钩。爷爷看着拖回家的二三十条鱼,往往报以惊叹,“钓了这么多,吃都吃不掉!”小野说,那里真是个好地方。


  五年级迁居县城上学,叔叔到上海做生意,这些都没能让爷爷离开村庄。种菜种花,自食其力,对“没办法放下乡下生活”的老人而言,这里比城市更舒服。村子对外出上学的小野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寒暑假回来住的日子,他也说不清有多久,村子离县城不远,“回来可以出去,出去可以再回来”。他记得某条溪里有几个水池,哪几棵树上有几根树杈,“这里的鱼都没有外面那么聪明”。


  初中之后,某次回去的饭桌上,炖煮得软烂的鸡鸭竟夹不住,掉了下来。爷爷的牙不好了,饭要这样才好下咽。再看,爷爷头发白了,走路蹒跚了,重活不太能干了,“一下子就觉得他们老了”。2008年,小野大学毕业,有了第一台单反相机。他给爷爷奶奶拍得最多,“想留下一些珍贵的照片”。


  在一张后期调成黑白的相片中,电视亮着,爷爷却靠着床桅闭上了眼,一侧的墙上贴着旧时的《红楼梦》戏曲剧照。小野对这张照片印象深刻,那时奶奶还健在,放到现在看,“爷爷一个人的样子很让人感慨”。


  在一张小野搂着爷爷奶奶坐在老屋门口的合影中,爷爷表情淡淡,奶奶笑得却很灿烂,“奶奶更爱笑一些”。2012年,奶奶罹患胃癌,二老被接到县城照顾。2014年,奶奶离世。相守一生,爷爷没说过什么,只是“眼神更落寞了”。


  小野的微信“朋友圈”曾贴出一张图片:欧洲市郊,一位银发老太手扶“奔驰”汽车,正要给车加油。在他所见的图片中,欧美的老年人常常穿着时尚,过着喝喝咖啡、听听音乐的生活,“和外国老头子PK”的想法在萌芽。


  带着你,像带小孩子一样


  2015年9月,厦门,老绅士的时尚街拍花了三天时间。


  街拍,大片,“凹”造型——这对爷爷来说当然陌生,但“穿上好看的衣服,带他出去玩,给他拍拍照”,是熟悉的。这一次,爷爷到厦门的姑姑家小住,同在厦门工作的小野带他出去玩一玩。


  “出去玩的日子,五六点就醒了,等着你给他打扮。带老人跟带孩子一样。”小野从搞摄影的朋友那里借来衣服,起初是一套深蓝色的西装,“穿之前不知道他这么有气场”。小野赞爷爷,“不错哎!”拿回来的衣服也越来越“大胆”,从格纹西装、酒红色西装到绿色西装,从墨镜、礼帽到红绿两色渐变皮鞋,从怀表、方巾到领带领结,“上花的,上绿的”,穿戴齐全之后,爷爷会摸摸领带,正正帽子。小野问,“好不好看?”爷爷就对着镜子微微地点头。


  第一次去咖啡厅,小野怕爷爷喝不惯,点了一杯奶香醇厚的卡布奇诺。爷爷一口一口喝下去,“其实他还是觉得苦,但又不肯浪费”。小野去咖啡馆外调试相机、找拍摄角度,爷爷就在咖啡馆里溜达,端详角角落落的装潢陈设,直到小野隔着透明的玻璃幕墙喊,“来,看这里!”


  爷爷拍照不爱笑,“往那儿一站,天然酷”。有几张笑得灿烂的照片,都要归功于小野的“循循善诱”,“马上我们吃午饭,可以喝点小酒哦!”爷爷就笑了,“笑得人心都化了”。小野后期补上了自己的对比照,“想要做出时光穿越的感觉,就好像我是爷爷年轻的时候”。但他发现,“爷爷更有范儿,更有感觉”。


  “我爷爷可以这样帅啊!”拍摄结束,成片出来,小野有点被惊到了。采访中,小野开玩笑说,“爷爷这么帅,那我应该有遗传到他的气质。”玩笑过后,敛去笑容,“其实,爷爷确实比我帅。”


  时尚老炮儿、最帅老爷爷……英国《卫报》、《每日邮报》、CNN等媒体,给爷爷冠以不同称呼,用小野的话说,“一不小心帅遍了全球。”在转载照片的众多微信公众号中,有一篇推送曾获得500万阅读量、1.2万多“赞”、近2000条留言。


  “他并不知道什么叫‘火’了。像小孩子一样,‘红’与‘不红’对他没什么实在的影响。”相比穿什么衣服、拍哪些照片,爷爷关心更多的是“我带他去哪儿玩,吃饭的时候能不能喝点小酒”。但他乐于迎上街头围观的目光,“这是明星在街拍吧”,有种被宠爱的感觉。这种感觉还发生在有客来访时,小野带他和朋友吃饭时,爷爷会讲给所有人,“你们知道吗?他给我拍了很多照片,都说好看。”


  我不传统,我是长孙


  “我叫小野,也叫Jesse,连起来就是小野Jesse,常常被人翻译成小野杰西。”小野笑着说,“我不传统。”


  生长于闽北山区,五年级外出读书。自幼喜欢画画,接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大学期间学习广告学与平面设计。毕业后成为独立摄影师,拥有个人工作室“小野杰西光影空间”,还想建立自己的男装品牌MR. JESSE。“我对色彩非常敏感,喜欢颜色跳跃的东西,花花的东西。”这些经历和独立设计完成的爷爷的造型彼此呼应,似乎也为“我不传统”做了最好的注脚。


  小时候每次回村,爷爷总爱问小野,“在外面学什么?干什么?怎么样?”他咿咿呀呀地答,爷爷嗯嗯啊啊地听,“老人特别想知道孩子在外面到底做什么。但你跟他解释,他其实没有概念。”直到找到“拍照”这种沟通方式。在过去半年,小野的微信“朋友圈”留下了爷爷在厦门、去上海、到北京、回邵武的“硬照”。1月26日,北京天安门,小野带着爷爷了却了“来北京看看毛主席像,看看天安门”的心愿。


  在“不传统”的另一面,爸爸是爷爷的长子,小野是家中的长孙。这组照片除了“火”了、爷爷很帅、记录时光,还有意想不到的作用,“爷爷更受重视了”。整个大家庭,散落在上海、福州、厦门、邵武的亲族,电话多了,从街头拍摄聊到生活琐事,从关怀身体再到日常问候,爷爷的话也多了。临近中午,因为要“给爷爷弄点吃的”,采访戛然而止。采访中小野话不多,觉得自己“和爷爷不一定有多少特别的经历”,是所有爷爷和孙子之间都会有的“隔代亲”。


  小野和爷爷的村庄,是地形阻隔、血脉延续形成的自然村。和迁居城市的小野、外出做生意的叔叔一样,“如果能赚到钱,一个带一个,就都出去了”。2005年前后,村里大多只剩老人和外出打拼的儿女盖起来的新房。及至今日,曾经的溪流因洪水侵蚀屡屡改道,十几户人家也“已经没什么人了”。


  春节前夕,小野开车两小时到周边的余山村,给那里一家团圆或者仍在留守的老人拍全家福。拍照时,这些地道的农人毫不羞怯躲闪,反而争着出现在镜头前。小野说,这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看到这些照片。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