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王维峰”诗文摄影艺术

2015-08-19 15:43:09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提起京味文化,不能不提到北京的胡同,它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也是一个人文的象征,一个老北京生活的象征。

IMG_1634_副本.jpg
北京胡同里的门道——我的第17张名片(王维峰摄影作品)

  北京胡同的记忆

 

  ——渐渐消失的人文风情

 

  提起京味文化,不能不提到北京的胡同,它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也是一个人文的象征,一个老北京生活的象征。随着大都市的进程和发展,随着房地产开发,北京历史建筑拆建之殇不可或免,正在消失的北京胡同带着厚重的历史遗存,就这样慢慢地远离了我们的视野。

  多年来,王维峰利用闲暇走遍了北京的大马路小胡同,尤为关注于北京胡同里风格迥异的门,拍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那些门扇、门扣、户对、门当、门神、门簪、门楣、门环、铺首、门钉及其各种门饰,作为人类视觉文化的具像符号,以不同的形态表达了人们长期以来的观念、信仰、理想和变迁。这些传统的中国门饰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丰富多样而实用美观。今天随着西方建筑风格的潜移默化,中国传统设计风格正在逐渐弱化,而这些王维峰镜头里的北京胡同里的门在现实生活中也已经多半因拆建而消失了。唯此,才愈显得这些照片的可贵,它不仅透露出中国传统建筑民居门饰的艺术形态,也保藏了历史的沧桑、时代的变迁的印痕。

 

  其实,王维峰对各种人文风情尤其是有历史感的人文建筑的关注已经有二十余年了,这些年来,他走遍了京沪的街巷,拍下了北京南城几乎现存的全部胡同、还有上海南京路、董家渡、淮海路、苏州河等处,他还游历欧洲,拍下了东欧波兰、西欧法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城市景观。他用摄影记录了历史,记录了人文景观,而他的人像摄影更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即时性的生活状态,记录点滴生活,留下生活中不经意的惊喜、感动,留下了难忘的生活瞬间。

  北京胡同里的门道——我的第17张名片(王维峰摄影作品):

























作者王维峰近影image001.jpg

  王维峰简介:

 

  王维峰,1964年出生于江苏沛县,曾任徐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教师,后供职于某煤电集团公司。已出版作品如下:

 

  《名片一》,小诗,小文,小说,小照,2004年长征出版社;

 

  《名片二》,诗歌,2006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名片三·北京印象》(以下都是摄影集)

 

  《名片四·北京胡同》

 

  《名片五·百年奥运》

 

  《名片六·我眼里的世博》

 

  《名片七·百里长安街》

 

  《名片八·行走在圆明园中》

 

  《名片九·中轴路上》

 

  《名片十·走疆掠影》

 

  《名片十一·树的密语》

 

  《名片十二·上海.董家渡》

 

  《名片十三·上海.淮海路》

 

  《名片十四·上海.南京路》

 

  《名片十五·上海.苏州河》

 

  《名片十七,北京胡同里的门道》

[page]




  胡同礼赞(代序)

 

  天漫人华风趣,地大物博如心

 

  胡同,是被作为老北京的一个标志,也是被作为中国走过多少风风雨雨春秋的见证,更是被作为世界一种最具特色的遗产。

 

  北京胡同的意义在于区别其他任何城市对走道巷子的称呼。据说此特殊命名起源于元建都北京时把家乡的习语也带进了城,才沿用至今。而更大意义在于时代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变化。许多胡同逐步已面临退出历史舞台而成为陈迹,因而使政府越来越重视把胡同上升为最重要的文化产业加以保护和发扬。

 

  而著名诗人王维峰先生,自工作关系进入北京就开始注意这种特殊“文物”。他不辞辛劳,花费心机,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大大雪,一条条胡同不知走了多少遍,为的是拍下一张张珍贵照片,为发扬北京这种最主要的文化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面对他选择的千张作品,我惊呆了!这需要多用心才能办到?人家休息时上茶馆、会朋友、去旅游,或慵懒在舒适的家里打牌,看电视、玩电脑,而他却默默地、孤独地、顽强地走街穿巷,年复一年不断地捕捉具有历史价值的镜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啊!应该是一种爱国主义的力量。正是他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变迁的缩影,看到了胡同文化的魅力。

 

  特别可贵的是,王先生毕业于数学系,他又爱好写诗,这在当今网络社会可说很少有人去研究诗。而他认为,诗如同数学的抽象,是人类最高的境界。一开始他仅是为寻找灵感去一些胡同转悠,后来才发现,北京胡同更像诗一般具有最高的美学思想。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空闲,他就会拿了相机,从以前的傻瓜相机,机械单反到今天的数码单反相机,换了好几个始终活跃于各地区牌坊、门楼、窗沿下,痴痴地构思着摄影角度与人文艺术性的结合。因而它拍的作品非常有理念。他独具慧眼从数学中悟出:“过去以内容决定形式”去拍,往往僵化作品的艺术性。摄影是一种视觉艺术,只有加强形式感和形式美的效果才能更冲击视觉和感受。于是他改以“形式决定内容”去拍。因为胡同是一种历史的存在,那些古老建筑,典雅结构,蕴藉韵味深嵌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随着历史的进程,它们已成为形式存在,必须拍出美的形式才能更深刻追索出历史的内容。让世界人民了解北京。

 

  正是王先生的全新的理念摆弄摄影武器,才能使作品处处把形式美放到主要位置,并科学地把许多对立因素及关联景物艺术地与之结合。有时为了拍摄一个特写镜头或一个细小结构之美,他愿苦苦等太阳偏移几个小时达到最佳时才按下快门。有时他充分利用附近树或者建筑投影到要拍的目标上处理。还有时他运用大面积黑色衬托目标上的光亮以强烈反差拍,或干脆逆光去拍。另有些作品他利用黄昏时光拍,更深度地反映胡同的古老与沧桑效果。总之,在他的作品中,小巷里闲散的顽石块,墙砖的斑驳肌里及围院上的枯藤仿佛都有了生命,有了嘴,在低低叙述着老北京的往事,极充满市井风土人情味,让人倍感亲切。似乎每一张作品都成了一首首诗的歌唱。

 

  王维峰先生表示,胡同文化实际成了最底层、最基础、最和谐的摇篮,它不断地哺育无数的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同时又不断地接纳海外归子及各地区涌来的精英,它永远值得描绘,拍摄和反映,我将继续为保护和发扬胡同文化甘作堂跑。

 

  本序可以他写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你走你的路

 

  我有我的方向

 

  让大地感受我们的共同力量

 

  高泰(画家)拟草于北京

 

  2010.4.9

[page]





  王维峰的“名片”

 

  凌鼎年

 

  王维峰,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名字,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名字海洋中,这确实是个不起眼、不惹人注意的名字,如果不是特别提醒、特别留意,很可能淹没在名字的海洋中。但王维峰有自己的“名片”,让人想忘也难的名片。他的名片不是放在名片盒里的那种常见的纸质名片,也不是高档的烫金名片、香水名片,而是一本本他创作的书,有诗歌集,有摄影集,整整16本,沉淀为他的16张与众不同的名片。

 

  关于集子成为他的名片,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在我印象中,大约在2004年的时候,他结集了处女集,要我写序。我与王维峰是曾经的同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俩都在大屯煤电公司工作,他在公司的教育处,我在电厂的教育科,由于业务关系,时常要见面,一来两去,就成了好朋友。1990年我调回家乡太仓,但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1999年,他调北京任公司驻京办事处主任后,我每次到北京,都会与他见面,甚至彻夜长谈,谈文学,谈人生,谈未来,天马行空,无话不说。他写诗为文,多多少少还与我有点关系,如今王维峰要出书,我作为第一个读者,当然为他高兴,写序也就义不容辞。书名也是反复商量后定的,之所以定《名片》,觉得他在北京当办事处主任,日常里迎来送往是工作,是常态,交换个名片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办事处主任,假如能在接待中,在递名片时,送上一本自己创作的集子,这必然让对方刮目相看,这岂不是更好的名片吗?

 

  在不少人眼里,驻京办事处主任的工作就是接待好领导,打通方方面面的关系,方便领导办事,陪吃陪喝,贬多褒少。2009年时,有个叫王晓方的作家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官场小说《驻京办事处主任》,还很热销,当然,这书以揭露、丑化驻京办事处主任为卖点的,其实,在驻京办事处主任中,也有兢兢业业工作,尽心尽力服务,有文化品位,有人生追求的。王维峰就是一个有业余爱好,有个人追求,努力提高文化素养的人。

 

  了解驻京办工作的人都知道,驻京办无所谓八小时工作制,领导来了,那就得全程陪同,也许十小时,也许十二小时,通常没有双休日、节假日概念;若领导交待了任务,更得千方百计去疏通相关部门的关系,尽早尽快圆满完成任务。当然,领导不可能三百六十五天经常来北京,需要办事处操办的事也不可能排得满满的,总有相对空闲的日子。王维峰在这些日子里,转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胡同旮旯,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他的所见所闻,拍下了他对老北京的见证。在拍摄的同时,他还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着北京,观察着北京的风土人情,思考着北京,思考着北京的今天与明天,回到办事处,夜阑人静之时,他就打开电脑,把自己的看到的、想到的,点点滴滴融合在字里行间,梳理、酝酿成诗句。于是,2004年,王维峰的处女集《名片》由长征出版社出版前,我写了题为《一张有文化品位的“名片”》的代序。

 

  我也没有想到,这本诗文集,激发了王维峰内在的创作激情与创作潜力,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仅隔一年,他又出版了第二本集子《名片之二》,由戏剧出版社出版——王维峰是个聪明之人,他已认识到系列的重要性,已在考虑出版他的个人印记的“名片“系列。

 

  在出版了两本诗文集后,王维峰把其业余爱好的重点移情到摄影上了,他走街串巷,拍摄了不少照片,我每次到北京,他总会让我欣赏,让我提意见。我不是摄影家,但因为我给多位摄影家的作品写过评论,给摄影集写过代序,对摄影不完全陌生,我根据我的审美,认为他拍的北京的胡同、北京官宦之家、大户人家的门枕石、圆明园石雕与北京的古树大树的树皮纹理等很有特色,建议他专题拍摄,专题整理,专题出集,后来他果然整理出了《北京印象》《北京胡同》《行走在圆明园》《树的密语》等几本摄影集,并自费印制成册,留作纪念。此事的王维峰已是半个文化人,他给每本新出的摄影集,按印制的时间顺序,标上了“我的名片”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凡翻看到的,都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就是北京的历史、北京的文化啊。特别是若干年后,王维峰告诉我,他当年拍摄的胡同已大部分已不复存在的时候,期价值就显现了出来。

 

  前年,我去北京时,王维峰告诉我正在写叙事长诗《致缪斯》,也许用高标准来衡量,与那些已正规出版的叙事长诗还有点距离,但这总归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因此,我又写了《走近缪斯的王维峰》的代序,为之鼓劲。最近,因为去北京东城区图书馆讲课,再次见到了王维峰,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一下子捧出了16本集子,3本散文集,13本摄影集,除了那几本专题摄影集外,还有《百年奥运》《我眼里的世博》《百里长安街》《中轴路上》《新疆掠影》》《上海董家渡》《上海淮海路》《上海南京路》《上海苏州河》等,全部冠于“我的名片系列“,已到了“之十六”。我饶有兴趣地一一翻看,我想对王维峰说:你这几年在北京没有白待,你有了一般驻京办事处主任之外的文化收获、心情收获、素养收获。我不是评论家,但这些作品中确实有成功之作,有精彩之作,有些作品是外地摄影家采风性质到北京很难拍摄到的,即便老北京,也得做有心人,起早贪黑,守着、候着,眼明手快,抓拍一瞬间,才能定格下来,成为永恒。当然,从专业摄影的角度来看,有些作品还显得粗糙了些,拍摄的角度、光影的运用、取景的美学、后期制作等还有改进、提高的空间,但王维峰的优势在于有想法,他不是那种见啥拍啥,放在篮里就是菜的主,而是有了想法,有了构思,再有的放矢去寻找素材,这样就事半功倍。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照片会沉淀出他特有的史料价值与文化价值。

 

  我还欣喜地看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王维峰并不满足于这16张“名片”,还在努力着、追求着。也许,不久,我们能欣赏到他的地17、第18张“名片”。我在想,不管是哪一级会员的作家、摄影家能够出版16本集子怎么说也算个不小的成绩,有不少挂着省级会员的作家、摄影家,一辈子也就出版一两本、两三本集子,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维峰已是名副其实的作家、摄影家了。

 

  最后,我想说的,要有精品意识。到了一定层次,不必再注重量,要追求质。另外,最好找个圈内顶级高手,拜其为师,得名家点拨、指导,说不定就突飞猛进,更上层楼。王维峰的收获,应该还在后头。

 

  2013年8月10日于太仓先飞斋

[page]


 

  我眼中的伙计

 

  翟立安

 

  伙计,是我的大学同学,我俩上下铺,叫了二十多年的“伙计”,差点把原名给忘记了。

 

  当年,我们宿舍的那帮弟兄们啊,来自江苏的“五湖四海”,那真是,个个是人物。只要在一起打牌,就一定把牛吹到中南海,只要谈起女生,就一定会把邓丽君搂进怀,不带含糊的。其实,到最后边自己班的“班花”都没有人摘到,被假洋鬼子(美籍华人)给抢去了。就数“伙计”这位仁兄又“实”又“蔫”,偏又喜欢争论,每到需要关键词时,他会说“伙、伙、伙计”(徐州方言,伙计大意指“哥们”),于是舍长兼班长的大老张决定授予他“伙计”这个光荣称号。

 

  回忆大学时光,最多的是快乐与荒唐。

 

  我们常在晚饭后,三五成群,踏着夕阳,或漫步云龙山岗或徜徉云龙湖畔,一边“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名”高谈阔论,一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告证”贼眼四方,谁发现了美女就会高声叫一声“我的,那是我的”。

 

  一路上,伙计总是被戏谑的“靶子”,一方面,伙计人缘好;另一方面,开他玩笑他不发火。比如,当时有一篇最短的小说,就两名话,“圣母玛丽亚怀孕了,谁干的?”。一人刚讲完,大家会不约而同一起夸张地望着他,然后异口同声地说“伙计”。接着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地笑个人仰马翻。此时,伙计总是很冤枉很认真地说:关我啥鸟事。众人笑得更翻了。

 

  有时,我们穿越民居,漫无目的地遍访彭城小巷,碰到古迹,会假惺惺地来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有时,碰巧了,会发现似曾相识的校园鸳鸯出来“觅食”。哥们那个兴奋,就像克格勃,能猫腰跟踪很远很远,看看到底会上演什么剧目,要知道八十年代初,这可是好戏啊。

 

  伙计在大学期间闹的笑话特多,简直就是我们熄灯后的开心果。

 

  他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人体艺术探索,光着腚大摇大摆,说是去洗漱间冬泳,花裤头顶在头上做各种POSE,搞的管宿舍的老孙头背对着洗漱间后倾着半个身子对里面说:孩子,小心着凉。

 

  数学系的学生最怕考《微分方程》,那次考试许多兄弟姐妹都栽了,伙计不太喜欢数学,但那次竟然过了,那几天,他就像祥林嫂,很认真地重复着一句话“哎,俺咋就过了呢?”

 

  伙计喜欢希奇古怪的东西,曾经抱着一本书读了老长时间,大概有近千句“大与小”的句子,他摇头晃脑地背,什么“小人物坐大卡车,大人物坐小轿车;……”。把我们笑得晕倒,现在想想,那时的伙计已经开始了一个农村娃的人生向往。

 

  伙计有个爱好,喜欢给美女起“绰号”,尤其擅长用专业术语来起。本班有个女生名重叠,他称之“平方”;历史系有个丹东的女孩,长得曲线优美,他背后叫人家“拐点”(……);化学系一女生穿着少了点,他干脆呼之“烧杯”,发音又不准,搞得同宿舍想下手的那哥们只好跟着大笑不止其实刀子都要掏出来地咬牙切齿,幸好可爱的伙计浑然不知,倒也少了一场恶战。

 

  伙计的姐夫当时是我们学校体育系的书记,他的俩个外甥常来宿舍玩,大外甥只比伙计小5、6岁,宿舍的哥们总要逮着起哄,让两个小家伙叫“叔叔”、叫“舅舅”,开心的不得了,都是十七、八岁的,没几个“升级”做长辈,都跟着伙计沾光了。可见,伙计的老父亲肯定是老来得子,伙计在家里也是宝贝得不得了,但伙计身上,一点“惯宝宝”的气息也没有,憨得可爱。

 

  比如,放假回来,他带沛县的土特产“大饼”、“狗肉”之类的,一次分光,不像苏南的哥们,把“冰山”的一角拿出来意思意思,日后不停地自己“丰衣足食”,让别人流哈啦子。

 

  伙计就是这么实在,一点也不玩“诡计”,就连毕业分配也不知道运用姐夫这层关系,没留徐州,去了大屯,一呆就是十几年。

 

  伙计缺少“滑头滑脑”的素质,哥几个都担心这小子将来走上社会吃亏。没想到,还是高尔基他老人家说的对,社会是所“我的大学”,伙计现在是某大型国有企业的京办主任,过得挺滋润。

 

  伙计挺重感情,无论谁到北京,都安排地舒舒服服。所以,大学同学,都和他保持着联系,他成了我们班的联络员。

 

  几年前,伙计来上海,我们在东外滩小聚,他问我还写诗不?我沧桑地说:这年头,诗人都死光了。没想到,他居然拿出一本诗集《我的名片》送我。大学时光没见过他写半句诗,走上社会这个大染缸被染了这许多年,居然既出污泥又出诗集?心想,这家伙弄权玩艺术了。

 

  又是没想到!回去翻翻《我的名片》,还真被其中的几首诗打湿了眼眶,这是人到中年后罕有的泪。不出两年,又收到伙计的《第二张名片》,并告诉我他正构思一首长诗,2000多行的。“乖乖隆的冬”,还真玩上瘾了?

 

  这不,前几天又打来电话,说要出版三本摄影画册,约我写《我眼中的世博》这本的序。我乃一介教书匠,非名人要人,非贵人大人,只是凡人友人。估计伙计坚持要我写序的理由只有一个:他认为我是他与文学结缘的媒人。

 

  伙计是个性情中人,是个讲往日情今生谊的人,是个永葆童心的人,也是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人。

 

  看了《我眼中的世博》中,我又一次惊呆了,原来曾被我压在下面四年的兄弟还是个钟情于艺术执着不二的人,一个有着奇特艺术素养并且岁月越久玉泽越光润的人,一个能在瞬间用思想敏锐地捕捉和表达美的人,一个把初吻献给艺术女神就再也放不下的人!

 

  在《我眼中的世博》中,我看到了伙计这个北方汉子憨厚外表下炽热的浪漫情怀和绝顶的创作才华。

 

  “我来拍世博”,无论从视觉效果,还是从艺术角度,都堪称上乘之作,清晰的背景,神奇的倒影,中间迈着坚定的黑影,透着一投大气和豪迈,中国人的自信跃然欲出。“情醉世博”中那个陶醉地拉着大提琴的不是别人,倒像是伙计自己,他在尽情地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非洲人的生存理念”是对文明的精妙解读,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调情,让全球都轻浮不止,非洲黑美人托着腮帮翘着脚趾的沉思,也是我们内心不安,现代文明到底怎样让生活更美好呢?低炭生活,反蹼归真也许是真正的文明所在,这或许是伙计向我们叙述的生存理念。“世博园内的靓妞”,把我们又带回了现实,处处有美,多好!但这是现代文明对我们的诱惑?还是我们内心的向往?发人深省!册中这样的美与思想的元素,比比皆是,在欣赏之余,心有阵阵颤戚焉。

 

  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伙计了,他让我想起了卡夫卡,白天做的是一个老实本分的银行职员,晚上则成为一个驰骋思想旷野的大师。

 

  伙计,住在我下铺的兄弟,真的了不起!他把朴实平凡的生活酿成了艺术,并且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地自斟自饮,陶醉于斯,更让国人一起分享,沉思于斯!

[page]


 

  灵魂出窍王维峰的名片情结

 

  杨清汀

 

  艺术能使现实中的人灵魂出窍。结识维峰兄大约八年时光了,每当我们聊起艺术时,他的眸子就像鱼儿浮出沉潭,拨啦啦兴奋起来。

 

  维峰是“文艺圈”的化外之人,也喜欢和有文化的艺术家打交道,作家,书法家,画家中都有天南地北的朋友,但不喜欢搅入圈子的泥沼。他是一个静观各路人马“表演”的看客。惟其如此,她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便没了框框条条,没有了浮名俗虑,纷繁的工作和一些事务结束后,息心敛神,抽瑕打开天窗,在艺术情境中志在优游,融融之乐,不可胜道。

 

  艺术是他多年追索的私房话,他把大把的业余时间,慷慨地给予散文,诗歌,摄影,门门都花了大工夫,样样皆有了好果实。把生活,把精神,通过文艺记录下来。令人生充实,使自己丰富,让格调提升,与浊世拉开距离,求真求善求美,马拉松长跑的人才能做到。

 

  雾失楼台,烟迷津渡,京华烟云让人永远觉着神秘而找不到北,京城的文化愈加被俗气笼罩着。维峰拒绝呼吸这些瘴气。故而能坚守这自己的大雅。他有自己心中的“名片”,从多年前诗歌和散文开端,到其间的摄影系列壮其心志,以至于近期洋洋洒洒的长诗,十六张名片赫然在列。犹如佛家的串珠,皆是一声一念中虔诚得来,只不过这是对生活,对艺术,对人生虔诚的心印,他的艺术是为自己的,而不是拿出来显摆的,追求的是内心的充实和宁静,故其人其艺。“真”成了他的第一要素。

 

  譬如说,他的摄影集,对上海的苏州河,淮海路,北京的胡同,圆明园,长安街以及奥运会的记录等,有大题材,有小生活,有历史的静思,也有现实的扑捉,无不把一颗心镶嵌了进去。2012年,他游了趟新疆,用热忱和敏锐,采颉天山南北的风光,又出了本摄影集。当别人为自己存照留念的时候,他却融入大地,大爱有情,他用镜头“为山河写照,为西域传神”。

 

  如果说,上述是对故往生活的记录的话,而他的另一本摄影集《树的蜜语》,则是心灵与历史生命的感应了。细节是每一门艺术门类的核心技术,此集中,他抓住了生命年轮的沧桑感,从物像的细节入手,经过高度提炼,以特写的方式,给我们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各种意象,与现代派的意识流动偶合。艺术地呈现出对生命的多元思维。

 

  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喜欢静思,每有所得,辄随手札记,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遂成巨巾失。长诗《与缪斯对话》,洋洋洒洒五千余行,就是他多年观之感之思之悟之的果实。这不仅要用恒心和毅力,而且要对生活的热情,我们从其间对亲友,友情,家国,世事的感怀中,真正了解到,他是把个人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体现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士人情怀。这是他的第十六张名片。

 

  如前所述,王维峰的名片在自己的心中,那是不断刷新自己心灵的图标。依托艺术,在纷繁的世相中,拭擦心中的尘埃,使灵魂出窍,对生活,对艺术宗教般的热爱,完善自我,爱及社会,这就是王维峰修为的功课。

 

  任何人之间,的确有很大的差别的。

  2014中秋前于京华客次

[page]





  用镜头书写华章

 

 ——王维峰与他的摄影

 

  王维峰先生是我的兄长、老师、朋友,初识他时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只记得他为人直率、感觉很痛快!后来常跟先生学习探讨一些文学上的事情,更因为协助先生出版了他的《第一张名片》而渐对先生对待生活、工作、文学以及摄影的坚持和执著新生事物无限的钦佩甚至崇拜。

 

  一幅摄影作品就是一篇文章、一个故事、一首动人心弦的歌。王维峰先生在生活中有了感受,就会通过镜头把自己心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心中的歌唱给大家听。而且他的作品大都是一系列一组的,很少有零散作品,比如他的:“北京印象”、“百年奥运系列”、“我眼里的世博”等都是大主题大手笔,极具时代印记。而能够有这样的构思,与王维峰先生的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摄影家没有文学修养作基础,怎样能拍好摄影作品!深入生活对摄影爱好者来说固然重要,没有生活哪里来灵感,但题材的发现,主题思想的确定,少不了用艺术素养作依托。摄影爱好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后,感到快门越来越难按,整天抱着相机在外面转,就是没有东西可拍。这实际上就是题材的发现与把握的问题,想要找到有意义的题材,这里就不能单靠手中的相机了。相机再高级也没用,而是要指望镜头后面的眼睛,也就是摄影者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摄影之所以能成为艺术的一部分,就是由于有了镜头后面的眼睛。

 

  王维峰先生的摄影作品,从画面上看不管是色彩处理,影调配置,还是构思布局都相当有吸引力,细细阅读觉得回味无穷。这是因为创作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所以才能拍出有血有肉有魂有灵的作品。王维峰先生有一双精明的眼睛,见人所不见;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洞察生活哲理,做到随时审视美、发现美、捕捉美。尤其是先生本来就是个诗人,文学对于先生来说,是他摄影创作中最基本、最丰富的营养。摄影创作与文学创作一样,强调生活的重要性,社会生活是创作的素材及源泉,从社会生活中进行生活积累并感受生活。

 

  王维峰先生的摄影创作可以借鉴文学创作通过夸张、拟人等手法来刻画人物、深化主题。文学作品通过文学语言的组织、叙述来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思想。摄影作品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可以通过摄影语言,如虚实、明暗、影调、色调、大小、距离等等,调动一切结构因素来突出主体、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思想。摄影是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式,是用镜头讲述的故事、书写的文章。

 

  今天王维峰先生用他的镜头,用他独特的视角,诠释出了一个全新的奥运。他气势磅礴—展现了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他时尚前卫、个性张扬—体现了改革开放30年祖国的文化科技发展波澜壮阔、成绩显著;他底蕴浓厚—蕴含着上下五千年,华夏儿女谱写和传承着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这些都在王维峰先生的摄影作品中得到印证。通过王维峰先生的摄影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在发展,中国在进步。时间斗转星移,先生用镜头将我们定格永恒!

 

  先生的每一幅作品都在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作品总给人一种热乎乎的感觉,仿佛是一剂治病良药,当你感觉郁闷、沮丧甚至痛苦时,不妨将先生的摄影捧于手里细细品味,那我想一定会“药到病除”的。

 

  最后祝愿王维峰先生这本记录2008北京奥运的作品集,早日面世,在给人们带来精神愉快的同时,也将时间和空间定格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将这些精彩无限延续到永远。同时也愿王维峰先生拍出更多无愧于我们时代和人民的艺术精品。

 

  是为序!

 

  赵永强 (出版人) 北京 2011年1月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