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曝光12起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简称“三假”)侵害群众利益、干扰基层社会秩序问题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是从全国各地“秋风2021”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所查获的案件中筛选出来,意在通过曝光不法行为,展示打击成效。
以“三假”为代表的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是社会公害。有关部门针对一些集体或个人违规开设媒体机构、违规经营、以舆论监督为名实施新闻敲诈、为获取经济利益恶意造假炒作等不法行为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对监测发现、群众举报的每条线索逐一核查,运用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等手段,依法严厉打击,及时查处了一批“三假”案件,形成了有力震慑,维护了新闻出版传播的正常秩序。
此次曝光的典型案件中,从假冒正规媒体从事新闻采访活动的“直通海南案”、“丹东案”、宿州“2.26案”,到假借子虚乌有的媒体平台进行所谓“监督报道”的朔州“4.30案”、黄石“中国纪录案”、韩城“6.12案”,操作手法都大同小异。有关人员利用人们对新闻机构、新闻记者的充分信任,抓住一些地方、单位、企业迫切希望宣传正面形象,急于处置负面舆情的心理需求,以及一些个人对急难愁盼问题寻求表达乃至解决渠道的现实需要,或见缝插针,或虚与委蛇,目的都是为了谋取不法利益。
以河南卢某友等人依托假媒体敲诈勒索案为例:2017年以来,犯罪嫌疑人卢某友创建“金鹰快报”等自媒体网络平台,纠集田某等人冒充记者,以检举、揭发相关企业破坏环境、违规生产为由,在网上发布负面文章,并以删除文章需要支付费用为手段,先后实施新闻敲诈犯罪28起,涉案金额55.1万元。“三假”瞄准基层政府和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或有关违法问题,以曝光和发表负面新闻相要挟敲诈钱财,玷污了新闻宣传的纯洁性、权威性和公信力,严重干扰了基层工作,破坏了社会公序良俗,必须严厉打击。
有关方面打击“三假”的战果有目共睹,充分彰显了对这一社会反响强烈、公众深恶痛绝乱象的零容忍态度。同时也要看到,要从根本上清除这一顽疾,还需多方施策标本兼治。
在日常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求真务实、迎难而上的工作作风,坚持为人民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尽心竭力解难事。面对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不回避,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推诿,才能让“三假”无空子可钻。针对政府工作和企业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要畅通情况反映和举报渠道,加快改进工作、查处问题的速度,提高弥补漏洞、依法问责的力度,让“三假”没有便宜可占。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媒介素养。通过更加完善的信息公开查询系统,使公众能够十分便捷地识别媒体及其记者的真假。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引导,使公众具备在融媒体环境下获取真实有效信息的能力,让“三假”不能浑水摸鱼。
人们为有关方面严打“三假”成果叫好,更希望看到“三假”涉及的相关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只有根除“三假”生存的土壤,群众利益、基层社会秩序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