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开设私人博物馆:是艺术殿堂还是投资幌子

2008-06-18 21:57:48来源:    作者:

   

    开设私人博物馆——如今在西方收藏圈里渐成风气。然而,为艺术品开办博物馆和利用博物馆来买卖艺术品,这两者的界限很难划分。 

    两个月前,电影导演克劳德·贝里(Claude Berri)在巴黎马亥区(Paris’s Marais district)的中心地带开辟了一个“克劳德·贝里的空间”(Espace Claude Berri)以展示他日渐丰厚的当代艺术品收藏。 

    本月,波兰广告界大鳄克里斯丁·波罗斯(Christian Boros)也在柏林的一个军械库旧址上设立起了自己的艺术品陈列馆。今年下半年,工业大亨尤多·霍斯特(Udo Brand-horst)又将借助一部分公募资金在慕尼黑成立他自己的博物馆。 

    开设私人博物馆——如今在西方收藏圈里渐成风气。这些“博物馆长”甚至成为了今年巴塞尔艺博会上的生力军。他们不单为了自己购买艺术品,还有一个博物馆需要充实,于是出手越发踊跃。这样一来受益的是市场,烦恼的却是画廊和艺术家。 

    过去,开办私人博物馆的收藏家是稀有品种。画廊以卖画给他们为荣,画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迅速登堂入室、供大众欣赏,而非蜗居在大博物馆的地下室或收藏家的床头。因此,这些藏家买画总是可以享受各种优惠和特权。这似乎已经成了艺术圈约定俗成的惯例。

[NextPage]

    然而今天,这一群体的迅速扩张,使得画商们不得不开始谨慎起来。策展人托德·莱文(Todd Levin)说:“现在大家都说自己在办一个博物馆或者艺术基金,这样的人太多了,也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有多少人会真正把低价买来的艺术品挂入自己的博物馆,还是个未知数。 

    迈阿密房地产商马丁·马古列斯(Martin Margulies)可能是这个群体当中较受尊敬的收藏家之一。今年巴塞尔艺博会开幕第一天,他就迅速订下了三件弗朗兹·韦斯特(Franz West)的雕塑作品,一幅毕加索创作于1962年的油画,以及一幅贾斯汀·克兰德(Justine Kurlandde)的摄影作品。 

    马丁早在1999年,就在迈阿密开设了私人博物馆,如今已积累了4500件藏品。照他的话说,他宁愿自己开博物馆,也不愿把作品捐给公立博物馆。“否则,头15年,它们一定是在地窖里渡过的。” 

    然而,为艺术品开办博物馆和利用博物馆来买卖艺术品,这两者的界限是很难划分的。 

    莱曼·莫品(Lehmann Maupin)画廊的老板大卫·莫品(David Maupin)透露,他们给大藏家的折扣最高只有15%,而卖给博物馆的话,这一折扣就会高达20%。当然,这也不是什么不可撼动的规矩,“更大程度上,这是给予拥有博物馆的那些收藏家的尊重,无关功利。” 

    然而有些精明的藏家,就很懂得利用这些“尊重”。英国著名收藏家萨奇(Charles Saatchi)就是这类藏家中的典型——他常常以自己美术馆的名义购入艺术品,但没过多久,就转手把它们卖到了市场上。 

[NextPage]

    一个更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今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出的110件中国当代艺术品。委托方仕丹莱基金(estella collection)成立之初曾对艺术家宣称它将永久收藏这些作品,并且最终会将它们捐赠给大型博物馆。这个幌子为基金争取到了200多幅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作品,当然还得到了不少折扣。没想到,才过去三年多,仕丹莱基金就卖掉了所有藏品。香港拍出的这一部分作品,获得了5170万美元的成交额,而剩余部分则将在今年9月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 

    画廊和艺术家们大呼上当的同时,想必也对私人博物馆提高了警惕,以免自己的“尊重”再次沦为别人的“投资机器”。

  (编辑:谢伟辉)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