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
徐悲鸿189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这位中国近代画坛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师,其父徐达章是当地有名的画家,不仅精于绘画,而且擅长诗文、书法、篆刻。徐悲鸿自幼随父学习,打下了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并在以画谋生的艰难岁月中磨炼出过硬的造型能力。他21岁时到上海,便在应征仓颉画像的竞试中脱颖而出,被请到圣仓明智大学作画、讲学,结识了中国的学者鸿儒,得以视野大开,学艺精进。其写生入神的功力和锐意革新的气魄使康有为发出“艺坛奇才”的赞叹。
1918年,他经过对日本艺术的考查之后回到北京,虽年方23岁,但已成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置身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行列,他发出了革新中国绘画的振聋发聩之声,提出了以“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人者融之为核心的著名的《中国画改良论》。
1919年,带着寻找中国艺术发展途径的使命感,他前往巴黎留学,考入法国最高美术学府——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他还在八年之中遍游欧洲各大美术馆,临摹了拉斐尔、伦勃朗、委拉斯盖兹、普吕洞、德拉克罗瓦等各派大师的名作,对西方艺术的精华精通练达。1927年,他送交法国全国美展的9幅油画全部人选,以中国画家的卓越才华和独特的东方韵味令法国画界瞩目和惊讶。
1927年,徐悲鸿归国后,一面通过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篌我后》的创作,开始中国油画的新时代;一面致力于建立中国科学、现代的美术教学体系。徐悲鸿强调学贯中西、因材施教,要求擅西画者多临摹中国古画,擅中国画者精研素描,以求融会贯通。他独具特色的教学不仅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美术教育的基石,并且培育出大批美术人才,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国际美术评论称他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编辑:谢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