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乡之一,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齐名。四川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北宋时期的《成都古今记》中描述了当时成都的桃符市,即年画市场。其年画大多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作坊提供,这是由于绵竹、夹江都是产纸名地,雕版印刷也相当发达。绵竹年画在清代乾、嘉时期最为鼎盛,年画行会也相应建立,名为“伏羲会”,有专业人员九百余,作坊三百多户,画商更多如过江之鲫。
绵竹年画题材广泛,包括辟邪迎祥、民风民俗、生活生产、花鸟虫鱼、演义人物、神话传说等。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古拙,色彩艳丽,且以手绘见长。
绵竹的戏剧年画尤其有特点。清代初年这里的戏剧活动繁盛,大量的戏剧年画绝非偶然,这反映了历代年画作者对本地戏的激赏和偏爱。在乾隆年间,就有《西厢记》等戏剧年画问世。而最有代表性的,当推清代光绪三十年绵竹著名年画师黄瑞阁以半年时间创作的《迎春图》。这幅年画长卷中,写实地描绘了五个川剧折子戏:《秋江》、《香莲闯宫》、《抢伞》、《御河桥》和《西游记》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绵竹的迎春盛会和戏剧活动。
(编辑:谢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