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了“罗尔纯人物画展”。开展当天,美术界为罗尔纯先生举行了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与会学术主持贾方舟认为,“罗尔纯的作品充满艺术才情、创造的激情、绘画性的美感……”颇具代表性。有评论家表示,上世纪80年代,罗尔纯的艺术成就获得认可时,吴冠中也不过刚刚被承认。虽然成名很早,但罗尔纯作品的市场价格却至今仍在数万到数十万元间徘徊,据雅昌艺术网资料显示,罗尔纯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仅为143万元。这种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作品长期被学术界和市场忽视的“罗尔纯现象”以其悖谬性质疑着艺术界,是谁造成了“罗尔纯们的悲哀”?中国画坛还有多少“罗尔纯”?这成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3月22日展览开幕当天,近600平方米的两个展厅内挤满了慕名而来的人,当来访者对罗尔纯的作品热切评论时,只有罗尔纯本人是安静的。谦虚谨慎、温文尔雅,这是罗尔纯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他内向、含蓄,甚至羞于在众人面前欣赏自己的作品;他很少说话,只有见到了老朋友才会寒暄几句。在展览现场,很多画家、艺术爱好者和媒体记者抢着和罗尔纯合影留念。然而,谁又知道这是画家从事艺术创作58年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画展和研讨会!画家平静的外表下又包藏着怎样一颗激动的心呢?58年的漫长等待,个中的艰辛和曲折也许只有画家本人才能体会。
被市场遗忘的“东方梵高”?
评论家贾方舟告诉记者,在美术圈子里不少人对罗尔纯的评价很高,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罗尔纯的确是个陌生的名字,甚至记者向一位颇为高调的艺术批评家提起这个名字时,对方竟反问“谁是罗尔纯”?现在担任罗尔纯推广人的百雅轩画廊总裁李大钧这样说过,“罗尔纯,一位隐士般、神秘的画家,他的艺术在激荡热烈的市场浪潮面前并没有多大的浪花,在高度发达的媒体宣传资料上也鲜有介绍。在中国号称‘最权威’的艺术网站和‘艺术家年度排名’里几乎找不到他的名字”。这些评语对一位近80岁的老艺术家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尴尬。这位沉默的老艺术家被西方艺术评论界称为“东方梵高”,这一称呼不仅是因为罗尔纯用色浓艳大胆,深受梵高影响,似乎也在暗示他与梵高一样迟迟得不到广泛认可的悲哀。
罗尔纯1929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一个叫虞塘的镇子。1946年,受做美术教师的姑母的影响,他报考了苏州美术专业学校。毕业后,他曾在出版社做了10年美术编辑工作,1964年调到中央美术学院工作。1988年初,美国纽约著名收藏家赫夫纳看到罗尔纯的油画《望》和《凤凰古城》之后,立刻邀请罗尔纯赴纽约参加纽约“中国现代油画展”。由于身患肝病,罗尔纯提前从美回国,但这次经历帮他打开了赴西方交流、学习之门。1992年,罗尔纯受法国文化部邀请而享有法国居留权,此后,他每年往返于东方和西方之间。
从美国画册中偶然发现罗尔纯
在2006年李大钧发现罗尔纯时,他已经有15年没有搞过一次油画个展了。当时,百雅轩画廊结束了吴冠中新作展,李大钧苦于找不到下一位有价值的艺术家。偶然情况下,李大钧从几种不易被看到的外文画册上看到对罗尔纯的介绍,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美术评论家麦克.苏立文教授的评论和美国纽约赫夫纳画廊出版的画册。李大钧眼前一亮,他敏锐地意识到,罗尔纯就是他要寻找的人。然而,当时的罗尔纯几乎处于被市场遗忘的角落,是哪里出了问题?李大钧迫切地需要答案。他们第一次见面倾心交谈了4个多小时。而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李大钧这样描述他们见面的情景:“有一次,我们一起在电脑上看他去法国旅游的照片资料,忘情间,竟是晚上8点多了,屋内没灯,窗外已黑。罗尔纯强烈的个人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了解了他,尊敬他,佩服他。百雅轩不选择他,还选择谁呢?”
评论家水中天在3月22日的学术研讨会上表示,罗尔纯极富激情与张力的作品数量之多令人惊讶,他在观念上也压倒了很多中青年画家。贾方舟评论说,罗尔纯拥有很高的绘画技巧,在色彩和用笔上不逊色于西方很多大师。虽然国画不是他的主业,但他的小公鸡画得太好了,长长的腿和脖子把成长中小公鸡的形态把握得特别精准……
画展上有一幅《戴头巾的老人》是罗尔纯2007年的作品,展览上有观众发出这样的感慨:“罗尔纯用色之大胆激烈,跳脱美艳,令人耳红心跳宛如醉酒。瞧瞧他画的西藏红衣老人,白发苍苍如一段即将朽去的木料。可画家在人物的脸上、身上,全部用上了樱花粉,绯红、宝蓝、浅紫、葡萄紫、娇黄等一系列明度极高、绮丽娇嫩至极的颜料,简直不可思议!他在用画仕女的颜色!而颜料下去的路线则又疾又快,如暴风骤雨,下笔如此不假思索。——能想象一下吗?一位近80岁的老人内心激荡着怎样的热爱,才会选择这样青春急切的倾吐方式。我为这奇异的童心惊讶。”
“罗尔纯们”低价谁之过?
1999年,罗尔纯的油画拍卖价格仅几万元一幅;2006至2007年,北京翰海、华辰、保利等公司的拍卖会上,罗尔纯油画的成交价也多在三五十万元之间,鲜有上百万的作品成交。罗尔纯画作的价值迟迟得不到重新估计。“罗尔纯现象”并非个案,仅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这样的画家就不胜枚举。近五六年来,常玉作品得到市场认可,价格大幅度上升。
2006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常玉的油画作品《花中君子》以2812万港元成交,一举打破华人画家油画拍卖纪录。其实常玉1966年在巴黎因煤气泄漏去世时仍默默无闻、不被赏识。他生前办的展览都反映平平,很少卖得掉。他去世后,作品成捆出现在巴黎的拍卖会上,售价仅数百法郎。而今,西方却公认他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家。
李大钧认为,造成类似“罗尔纯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画家的宣传和展览做得太少,缺乏专业性的艺术机构对其进行推广。以罗尔纯为例,1990年他退休后参加过国内外的一些艺术活动,如国内的画展,但多是集体活动,没有专门机构为其进行策划,根本无法引起舆论的关注。1988年和1999年,他因故失去了到美国交流的机会,曾帮他在美国举办画展的赫夫纳等人的联系方式也在搬家中丢失。艺术评论家尧小锋表示,这与画家本人对市场不主动也有重要关系,如果画家社交能力较强,与风格相近的艺术家经常交流,也能拉近与市场的距离。
良好的中介运行机制,或者说是画廊中介是画家作品价值最大化的助推器。据翰海拍卖中国书画部主任韩伟华介绍,由于画廊做了大量铺垫工作,常玉作品在中国台湾、法国以及欧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赏识,价格迅速蹿升。中国台湾大未来画廊、巴黎著名的西尔德画廊和东方画廊在常玉去世后举办了多次他的作品个展,随着影响扩大,上世纪80年代以后常玉单张作品的价格已涨至数万法郎。
巴黎吉美博物馆2006年举办了常玉作品回顾展,使常玉在欧洲的影响更加深远,这样的一系列操作才让常玉身价暴涨,成了近年来能和徐悲鸿交替刷新拍卖纪录的市场宠儿。
仔细分析中国的艺术市场,从中不难发现,我们既不缺少绘画作品,也不缺少买家市场,而最大的问题恰恰出现在二者的衔接上。这也正是很多有才华的画家始终得不到业界、评论界以及市场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光有作品而没有展示的途径,也就无法和市场对接,画家只能带着纸笔游艺四方,临场作画,直对买家,形成一种近乎畸形的艺术市场运行模式。由此观之,罗尔纯从艺60年,在年近80之际才在北京迎来自己的首个正式个人画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画廊是艺术市场中极其重要的场所。在西方,买画当然是在画廊。画廊不仅为画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而且也可以对买家做出专业的指导。同时画廊在代理画家的时候,他所要考虑的是这个画家作品的连续性、稳定程度以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所以一个画家的作品到了画廊就意味着他的作品已经经过专业的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画品的整体水平。同时,画家不用再过着“画”无定所的日子,纯粹的功利性作画也会大大减少。那种画家直接面对买家,按要求重复“复制”自己作品的景象也自然就少了。而完全出自灵感和艺术上的作画,才能保证作品的高质量。
中国的画廊虽然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比拍卖行出现的时间似乎还要稍微早一点,但是一直到今天,画廊业也没有真正成为艺术市场的主体。画廊由于实力小、资金弱等原因,难以在艺术品的资本市场上角逐。而且到目前为止,国家在艺术品市场上并没有出台较为严格的法律、法规,很多艺术品交易都是在极不规范的状态下操作的。在艺术市场没有运作起来之前,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一般都不固定,或者说没有形成严格的市场价格。这样,“罗尔纯们”即使在艺术圈里获得了认可,但没有画廊的推广,加之性格内向等原因就难以出头。而且中国的画廊往往比较急功近利,在艺术家的选择上要么倾向于成名的高价艺术家,要么做“原始股”,推广年轻画家往往希望在3到5年内就能得到回报,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收益就中途放弃,不肯按部就班地培养价格和市场。
脱离“主流”是低价原因
虽然美术界进入当代以后,已经开始了各种画廊与市场、策划人与美术馆的展览合作,从而形成不同艺术制度背景下的组织方式。但美协、书协和画院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仍然对客户起主要的推荐引导作用。评论家王南溟就曾表示,“如果一个书画工作者被称为书画家的话,肯定是加入美协、书协,更重要的是在画院工作。所以什么人的书画作品才是好的,标准很简单而且很强权,首先看他是否是美协、书协会员,或者在美协、书协任什么职位,在画院里是几级画师,这种职称和头衔变成了书画成就大小的惟一标准”。这就是中国艺术市场中“官本位”的决定因素,它与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学霸现象”不同,至今仍发挥着极强的作用。是不是美协主席、画院院长直接决定作品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格。评论家刘心亮告诉记者,甚至某些主席前脚卸任,作品价格后脚跟着“跳水”。
刘心亮认为,现在的艺术市场上,真正的收藏家占少数,利用市场的盲从性炒作包装、混水摸鱼者大有人在。运作、包装需要费用,老艺术家一来没钱,二来不屑花在这里,学术价值不被认可就在所难免。
而且操纵艺术品市场价格的真正工具通常并不是专家、学者,也不是艺术家本人,协会、画院、美院、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在决定价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谓的“学霸现象”的确压制了一批艺术家的成长,艺术权威的意志甚至能决定市场意志,比拍卖行、画廊、收藏家、艺术中介人等市场要素更能决定艺术品价格,这些艺术领导机构基本上垄断了历年来国家级的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如全国美展、全国书法展等。这些艺术展览,多是奠定一个艺术家市场地位的基本途径。
贾方舟告诉记者,“罗尔纯现象”也不乏这方面原因,他虽在中央美院任教多年,但他毕业于苏州美专,后来才调入中央美院,不是中央美院的“嫡系”,实际上在美院也有点“边缘化”。作为普通教授,也沾不上官位的光。
当然,这类“边缘艺术家”没能崛起也存在历史和时代原因,在长达30年的“主流艺术”时代,以罗尔纯为代表的这类艺术家的写实或抽象的风景、人物类作品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多是游离于“体系”之外的。如画家沙耆,比罗尔纯年纪更大,直到上世纪末才被画廊发掘出来。在艺术品进入市场的今天,这类老艺术家被挖掘、推广才成为可能。
(实习编辑: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