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被认为艺术领域里的先锋艺术的新媒体艺术今年将走进中国美术馆,于今年6月10日至7月3日期间同北京的观众见面。此次展览主题为“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策展人为国际知名的新媒体艺术策展人张尕,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任展览委员会主席。此次展览将成为2008年中国奥运年最为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也是中国美术馆2008年最为重要的展览。
国际性 尽展新媒体艺术领域前沿
此次展览将占用中国美术馆将近4500平方米的室内展厅,并且露天的室外空间部分也将到达2000平方米的面积。布展将邀请国际公认的来自荷兰鹿特丹的先锋建筑公司NOX/Lars Spuybroek对展厅进行度造性设计。Nox/Lars Spuybroek一向以敏锐的实验性建筑设计著称,这次他们被邀请承担重新定义新媒体艺术展这一概念,将赋予艺术展览打破传统的黑盒子式的展览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呈现展览内容,使观众融入其中,漫步“山河”之中,调动各种感官体验艺术展览带来的冲击。此次展览NOX还将带来一件大型装置放置于中国美术馆正面的空场内,以气流流动的声音来创造观众听觉感官的奇妙体验。
此次展览将展出来自进30个国家的多达40多件新媒体艺术装置做媒,参展艺术家全是国际上最前卫、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艺术家,本次展览将到达新媒体艺术领域的一个新的高度,一系列的学术研讨和艺术家座谈也将同期举办。作为协作项目,还将展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馆藏的经典录像艺术作品和奥地利LINZ的Ars Electronica中心提供的获奖动漫艺术作品,此外还将举办欧洲媒体艺术节提供的国际新人录像观摩展。展览将由众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及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展览还将在北京地区的若干知名画廊联合举办卫星展场,并举行若干特别节目,期间在网上推出在线论坛,中国美术馆还将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联合出版彩印画册全球发行。本次展览将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事件。
展览开幕式将在6月9日于中国美术馆举办,同时还将在皇城艺术馆、阿拉里奥北京画廊和唐人艺术中心举行同期特别项目的开幕仪式。
四大主题 彰显文化发展趋势
本次展览命名为“合成时代”,意味技术与艺术、科技与文化的介入合成,试图通过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展览探讨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展览涵盖“身离其境”、“情感数码”、“显示重组”、“无所不在”四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而展开,力图证明与展现人类通过对于媒体、通讯技术以及生命文化领域的艺术介入,不懈地追寻理想世界的苦乐参半的过程。
“身离其境”这个部分试图描绘在拓展物质身体方面艺术努力的多种途径,对主体性和伦理准则展开思辨。虽然带着电子假体、接满电线的身体展示的是极端的位移姿态,但是一个远程拥抱的诗意延伸却幻觉般地实现了人类古老梦想的渴望。展览的这个部分将焦点集中于电脑空间的最新观念、跨基因的幻想以及生物电子的来世,重新定义了人和机器的共生现象以及其他的想象性理念。
“情感数码”考察了多种的数字生活,在这里机器和装置成为了有反应的生物。此处的交互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输入-输出的计算程序,而是充满了敏感性,能够激发情感的交融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这些活动是幽默地、出其不意的或对抗的。有时,这些机器表现得好似完美的同伴,和蔼可亲,容易理解;而在其他时候,它们似乎滑出了程序设定好了的正确轨道,且越发无法控制。它们以情感与触觉的结合,为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与了解提供了新的角度。
“显示重组”,现实的模糊暧昧,是视网膜超载的副产品,这暗示了一种固有的疏远,艺术家们一直奋斗想要将其化解。一个重组的现实是一种经过深思和加工处理的现实,无论这深思和处理是多么的不确定,这种现实重组都是超越现实而拥有其确切感。“现实重组”这个部分提出了存在论上的迫切问题,描绘出我们当代体验的特点,即,在这种体验中,笛卡尔式世界观不再能确保带来安慰,同时演绎性的推理也不再能找到合适的栖身之处。海森堡的有关不确定性的原则,以及模糊逻辑的诞生,为难以捉摸的现状和虚拟的确切性打下了基础。对于空间的看法,不仅仅是将之视为一个纯粹的产品,而且也把它看作是一种瞬时的流动体,在熟悉与疏远间不停摆动。展览的这个部分鉴别了多种不同的艺术方向,在其氛围中 ,混合现实、虚拟现实以及光学环境向我们揭示出现实的新种类,重塑了我们对于存在的观念。
“无所不在”,互联网已经变异成为一张深入各处、包裹一切的机器联结之膜,它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着,从风险投资到蓝牙娱乐,从无所不在的监控到自我管理的聊天室权限。它是一个带有时代特征的网络。它“无所不在”。这个部分中的作品,将网络视为一种质询的开始,把种种疑问带入到充满公共与私人、控制与反控制争论的领域中,带入到电脑空间的疯狂之旅中。它试图揭示那潜在其中的机制,这机制同时推动和疏远了我们的官能和敏感性,提醒我们意识到未来世界的复杂境况。
展览中的作品探索了那些不受规矩束缚的幻想的轨迹,从超越肉身的渴望到人造合成世界的建构,从远程信息通讯的梦幻到跨基因的混合物,挑战着我们有关现实和人类的概念以及惯常看法。在这个艰苦但浪漫的过程中,人与机器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感觉与数码之间彼此的合作与对抗,向我们表明了在这永恒的争斗中,控制与屈服,开发与反操纵是构成人类生存现实的重要驱动力量。
新媒体艺术 前路漫漫
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项即使在艺术界也尚属先锋的艺术形式,此次走进中国美术馆,能否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能否达到预期的学术水平,如何定位其过于前卫的特性与中国美术馆的的切入点,都是本次展览所面临的难题。
在谈到新媒体艺术在国外的发展水平时,张尕教授风趣的谈到,当下即使在国外,互相寒暄时若提到自己是搞新媒体艺术的,对方都会不由道出一声“Oh”,而这一声“Oh”的理解就各自见仁见智了,可见即使在国外,新媒体艺术也是艺术主流之外的一个偏远区域,至而少有人问津。
张尕教授说,目前新媒体艺术还没有进入市场阶段,因为其不具有易于保存的特性,并且一件作品的制作成本本身也很高,而其先锋前卫与非功利的特点可能使其将来也未必能进入到投资收藏阶段,在国外,做新媒体艺术的资金来源一般都是政府或者各种基金会,并且需要很多跨学科的专业人才。而谈到美术馆收藏问题时,范迪安馆长表示,虽然现在中国美术馆尚未有新媒体艺术的作品收藏,但是此次展览也将为这个领域起到一个积累经验的作用,任何一种艺术品的收藏都要有各自特有的一个规范和方法,如中国卷轴形式的古画就与西方架上的油画保存方法完全不同,至于新媒体艺术如何保存,其收藏方法等尚待开拓。
“这样一个展览为什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而不是去科技馆?”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张教授和范馆长表示,科技产品与新媒体艺术品有着本质性的差别,科技产品往往追求的是界面的友好、操作的简单明了,并且可以转化为市场效益,而艺术品则着重与参观者的感觉的诱发和唤起,是一种文化的认知,感性上的感受不同于理性上的理解,往往令一些观众看不明白或者产生不同理解,这便是艺术作品的多解性。本次展览的作品都是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力求多样的高端,中国美术馆也一直致力于关注艺术界的最新的优秀成果和重要方向。
太过于前卫学术,公众往往无法理解;过于通俗平白,又可能会如“大声展”一样沦为大人孩子们的游乐场,如何将本次展览办好,找到一个合适的公众切入口,也是中国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实习编辑: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