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
日本音乐厅 版画(四色) 1893
坐着的小丑:夏·玉·卡奥小姐 《她们》彩色石版组画系列 1896
镶有金面具的剧场包厢–自由剧场的剧目单 彩色石版画 1893
《她们》(卷首画) 色石版组画系列 1896
红磨坊成名海报
展览:经典·劳特累克作品展
时间:2018年9月30日至 11月4日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这位曾于19世纪末巴黎名噪一时却英年早逝的后印象派代表人物,凭其一己之力捧红“红磨坊”的海报艺术先驱,终于得以在21世纪的中国北京开启个人首场专题艺术展。国庆节前夕,由北京画院和匈牙利布达佩斯美术馆共同策划的“经典·劳特累克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
两年一展的珍贵纸本收藏
坐落于匈牙利首都英雄广场西侧的布达佩斯美术馆,历来以其丰富的西方古代大师绘画收藏而备受瞩目,包括乔托、拉斐尔、提香、老勃鲁盖尔、丢勒、委拉斯凯兹、戈雅、普桑等超过3000幅西方各时期的古代大师精品均在其馆藏之列。与此同时,坐拥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劳特累克作品收藏机构——布达佩斯美术馆收藏了240多幅石版画,其中包括10幅大画幅海报和两册共收录有360幅版画的劳特累克作品全集,这一系列丰富的收藏乃是美术馆于一战前有计划地从德国和法国最好的画商手中购得。此次北京画院所展出的包括版画、素描和复制海报等90余件展品均来自匈牙利布达佩斯美术馆。
近年来,劳特累克的艺术乃是全球范围内颇为流行的展览素材。在北京画院之前,“经典·劳特累克作品展”曾先后在布达佩斯和罗马巡展。仅在去年年底,意大利米兰和日本东京便先后举办过劳特累克特展。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纸本藏品相对脆弱的属性和严苛的展陈条件,布达佩斯美术馆的劳特累克版画藏品每隔起码两年才会展出一次。为了支持本次北京画院的展览,馆长拉斯洛·班先生甚至婉拒了去年米兰皇宫举办劳特累克大展时的借展申请。同时,历时3年之久翻修完成的布达佩斯美术馆将于本月30日重新对公众开放,为了向观众尽可能完整地展现馆内的经典名作,美术馆将陆续收回翻新期间借展在外的藏品,并在未来数年内暂停出借。因此,本次展览或许是未来数年内唯一在北京欣赏到这批劳特累克纸本真迹的机会。
重现19世纪末的奢靡夜巴黎
本次展览分为“巴黎之夜”“明星”“风月场”“在剧院”和“室外生活”五个主题,呈现这位英年早逝的法国后印象派绘画大师别具一格的生活体验及独树一帜的艺术创作。
需要重点提及的是,劳特累克短暂却辉煌的艺术生涯与巴黎盛极一时的红磨坊息息相关。自1889年开门营业,红磨坊不仅成为了巴黎夜生活的主旋律,更是变成了劳特累克的常驻地和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因此,展览的一层主题墙以红磨坊标志性的风车外观和代表舞台化妆间的裸露灯泡来紧扣主题。而作为其在巴黎声誉鹊起的成名作,劳特累克的海报艺术不仅为风靡巴黎的红磨坊锦上添花,时至今日仍堪称是红磨坊的代名词,更是对整个20世纪海报艺术及平面设计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近一年来,广东省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已先后举办了捷克国宝阿方斯·穆夏的主题展。虽同在欧洲新艺术运动时期活跃于巴黎,且同为海报艺术先驱,阿方斯·穆夏所设计的海报以唯美的人物形象和富有古典气息的装饰韵味著称;而劳特累克的创作则以鲜明强烈的色块对比、果敢直接的线条勾勒、夸张深刻的动态描写及精妙传神的神态记录显示出更具超前意识的现代感。
为了着重强调劳特累克海报艺术的价值,并让观者在欣赏过程中有一种走进历史的带入感,一层展厅正中以4块喷绘有19世纪末巴黎蒙马特高地和红磨坊高清历史照片的展板作为背景,并分别对应悬挂包括《简·艾薇儿在巴黎花园》《阿里斯蒂德·布吕昂》《白色评论》和《科迪厄》等劳特累克最经典的彩色复制海报,处于同一时期的照片和海报,通过色彩的巨大差异成为了亮点。
区别于一层的主题墙,二层选择了19世纪巴黎报亭的外观设计,在上面张贴了本次劳特累克的展览海报,试图呈现一份带有穿越感的“应景”。二层左侧“风月场”主题毫无疑问是本展中最花费心思的环节。劳特累克曾长年在夜巴黎最繁华的风月场所流连忘返,因此他留下了大量极其私密的夜场女子就寝或更衣时的素描。其著名版画集《她们》中的彩色封页和内页,以及代表作《坐着的小丑:夏·玉·卡奥小姐》等12幅作品均集中放置在二层最为紧凑的狭长空间内。
为了凸显更好的视觉效果,“风月场”区域不仅用粉色纱帘分隔区域,作品以红色墙面映衬,更是将本主题空间内所有灯光调暗5度,营造出一份昏暗且私密的观展空间。而在被粉色纱帘上分隔的“在剧院”主题中,劳特累克为其最喜爱的玛塞勒·朗德、梅·贝尔福特等明星模特所绘制的肖像和名作《镶有金面具的剧场包厢-自由剧场的剧目单》均收录于此。第五主题“室外生活”中所展出的作品则表达了画家对童年自家庄园中马、狗和自然等宝贵回忆的一份追溯。
由于劳特累克的版画和手稿作品中含有大量的戏剧和舞蹈因素,音乐也是展览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展厅的背景音乐选择了作曲家奥芬巴赫的《康康舞曲》《快乐的巴黎人》选段等,这些旋律便是红磨坊舞者每晚翩翩起舞的伴奏。此外,在二层的休息区还有一段红磨坊百年庆典的资料视频放映。通过背景音乐和视频的结合,观者显然能够在观展结束后对劳特累克笔下的红磨坊和19世纪夜巴黎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两位1864年出生的大师聚首
1864年1月1日,齐白石诞生于湖南湘潭;同年11月24日,在地球另一端的法国南部小城艾伯塔,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呱呱坠地。他们一位天资聪颖大器晚成,一位却天赋异禀英年早逝。两位风马牛不相及,却在19世纪末及整个20世纪东西方艺术史中各自留下浓墨重彩的绘画大师于2018年10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齐聚一堂。
因海报设计誉满巴黎的劳特累克在未满37岁的黄金年华撒手人寰,其短暂而高产的艺术生命却已经奠定了其在西方绘画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劳特累克去世的1901年,身为同龄人的齐白石则刚刚从木匠转型,正欲开启其漫长且璀璨的绘画生涯,并在1917年结识陈师曾之后遂决意衰年变法。若非得益于长寿,我们根本无法见证齐白石的艺术巅峰。也正因如此,劳特累克那如流星般转瞬即逝的人生所留下的艺术遗产才更值得品读与玩味。值此百年不遇的契机,我们似乎能从两位同年出生的艺术大师“同室操戈”中,找到生命对于艺术家创作生涯的偶然与必然。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