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 布里洛的盒子
杜尚 泉
博伊斯 《油脂凳子》
《寻常物的嬗变》
广州K11门前户外雕塑《梵高的耳朵》
阿瑟·丹托《寻常物的嬗变》启示:
相信不少看过艺术展览的人,都有同样的经验,为何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能出现在展厅,甚至被“供奉”为高水平的艺术品?有些物品甚至随处可见,却被评论家用生涩难懂的词描述为一种艺术理念。这样的困惑,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困惑了一位哲学家。他是美国学者阿瑟·丹托,他为了解释清楚“为何同样(至少视觉上)的两件作品,一件为艺术品,另一件则是普通物品的问题”,拿出了巨著《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
《布里洛的盒子》 使他投身艺术哲学
在上世纪50年代,丹托已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从事表现主义木刻的创作。与此同时,他也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哲学。然而,正在丹托选择做职业艺术家还是哲学教授的事情上徘徊时,他看到了一件作品,是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的盒子》,此后,他决定放弃艺术,全身心投入哲学。
1964年的一天,阿瑟·丹托在纽约斯特堡画廊参观了一场展览,他看到了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的盒子》,这件作品其实就是将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布里洛牌厨房清洁剂的包装盒,直接放到了展示空间中。人们需要除了艺术作品之外的东西,来解释为什么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的盒子》是艺术,而现实中的布里洛盒子不是艺术。丹托认为,艺术本身的进展已经结束了,艺术理论的时代已经开始。在这一年底,丹托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艺术哲学论文《艺术界》。
不过,他的《艺术界》一文起初并不为人注意,他的工作重心也不在艺术哲学方面。《艺术界》在70年代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有赖于另一位美国哲学家乔治·迪基。迪基小丹托两岁,受丹托论文的启发,他就如何定义艺术提出了“艺术机制论”,这种理论认为,某物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品,是因为艺术界人士授予它鉴赏的资格。
艺术品与实物的区别
绝不在于物质方面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丹托对其论文《艺术界》的进一步扩充和展开,写就了《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一书。整本书就从沃霍尔的《布里洛的盒子》这件作品中展开,这件作品对于丹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提出了这样一个哲学问题:两件从外观上无法分辨的东西,为何其中一件是艺术品,而另一件不是?从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出发,丹托展开了他别具一格的美学思考。
在书中,丹托用“风格矩阵”演绎了艺术史的演变,新的艺术风格将随新的艺术定义或者艺术理论的增加而诞生。什么是艺术?艺术是由艺术理论的排列组合所构成的可能世界,在由此构成的风格矩阵中,现实的艺术风格或艺术作品不过是矩阵中的一行,是其中一种可能的组合。
丹托认为,杜尚的小便池、沃霍尔的包装盒等现成品蓄意揭示了艺术世界的整体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演进为有关艺术的自我意识,也即艺术哲学。丹托追问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杜尚的小便池之后,艺术与实物究竟有何区别,艺术是否仍然有其边界。这些不是像以往的架上艺术一样,通过表现手段、绘画技法等来保持着与现实的疏离,而是真正创造了从外观上看来与实物一模一样的视觉对等物。这样的一种视觉对等物的出现,其实已经暗示了以再现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艺术观念的终结。正如丹托自己所言:“沃霍尔的包装盒是用胶合板做的,后者却是用纸板做的。但是即便是将这二者颠倒过来,从哲学上来说,事情也不会发生改变,于是乎就有了这样一种可能:艺术品与实物的区别,绝不在于物质方面。”
迪基的“艺术机制论”从外部来定义艺术,维特根斯坦主义者如莫里斯·魏茨和肯尼克等人则主张艺术不可定义,但这些都不是丹托所期待的答案。
清华大学教授陈岸瑛认为,《寻常物的嬗变》延续了《艺术界》中对可能世界及艺术史终结的基本思考,却没有保持《艺术界》中相对单一的线索。《寻常物的嬗变》是一部相当晦涩的著作,与其说它进一步阐发了《艺术界》中的结论,不如说它让原本相对清晰的结论又退回到思想的半途中,在具有多种可能性的思想岔道上徘徊。
在国际上获得承认
足以证明其艺术品质
丹托在书中举例,同样是一条被平涂成鲜蓝色的旧领带,如果出自晚年毕加索之手,便有可能是艺术品,而在塞尚那里,同样一条涂了颜料的领带却不可能成为艺术品,丹托在书中说,“我们甚至不清楚,塞尚是否会产生以这种方式制造艺术品的念头,因为那时还没有这样的艺术概念”。
这里提到了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念头”,不管丹托是否认可迪基对他理论的延伸,但无可否认,在当下的艺术现状,确实正如迪基的“机制论”所说,当组成艺术界的不同环节的代表,诸如画廊、美术馆、评论家等认可某物为艺术,似乎艺术就诞生了,当然,这里仍然有一个前提,或者可以说这是门槛极低的前提,就是创作者的“念头”,这一点是丹托首先提出的概念。不管创作者的求学背景是什么,只需要他有了产生艺术的“念头”,剩下的事,就跟他以及被他指认为艺术的某物无关。
正如丹托所说,终结的是艺术的叙述方式,艺术的发展在其解决了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时,就已结束。但在时间顺序上,艺术永远不会终结,只要人类不停地创作,艺术作品就会不停地出现。从这种角度来说,艺术的终结是一件好事。艺术不用再费力地去完成一个任务,一个由其叙述方式所决定的任务,现在艺术拥有了发展的自由。
由于现成品能代替通过绘画技艺所诞生的形象,所以,丹托认为后一种艺术终结了,艺术品的诞生不再需要艺术家的劳动创作。但按照迪基的理论推算,艺术界早晚进入虚无主义的领域中,甚至压根不需要有物质的艺术品,只需要一个概念。
在《当代艺术之争》艺术中,法国学者马克·吉梅内斯也有同感:“如果作品在国际上获得承认,并进入艺术市场渠道,这本身似乎就足以证明其艺术品质,不需要事后再对这一承认的合法性在美学上做长篇大论。然而我们马上会看到,这正是症结所在。”
假设一个洁白无瑕的空间,空无一物,艺术家认为这是他的“自由空气”的作品,只需要通过文字理论进行解读,似乎一样成立,如此一来,艺术品还存在吗?还有人会关心艺术是什么东西吗?或者到这个时候,也可以理解为,艺术无处不在。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