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亚松在红砖美术馆文献区现场创作。
夜游美术馆当晚,观众在埃利亚松作品《未思之思图志》中摆出各种姿势。
埃利亚松和工程师弗雷德里克·奥特森创作的太阳能灯。
今年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坐落于北五环外的红砖美术馆带来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夜游美术馆”活动。当晚6点至10点,观众在夜色中走进红砖美术馆,随着美术馆的导览员参观了正在展出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在北京的首次大型个展“道隐无名”,以及当天开幕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研究与出版”文献展。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埃利亚松的“道隐无名”个展正契合这一主题。艺术家通过作品试图探讨艺术与观众的关系,正如他所言:“我们不是创作一件原地不动的艺术品,而是一个宏大的网络,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个网络的局内人。”
夜游 美术馆
成为埃利亚松作品的“局内人”
5月18日晚7:30,红砖美术馆的导览员带领观众体验了一番埃利亚松用光、水、镜制造出的一幕幕令人眩晕的奇幻场景。导览从与展览同名的作品《道隐无名》开始,这是艺术家特意为他北京个展所创作的新作。
记者看到,埃利亚松2016年的作品《聚合彩虹》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拍照、嬉玩。在一个黑暗的空间里,细小的水珠从天花板上往下喷洒,形成了一圈环形的水幕,还有一圈灯光打向水幕。站在水幕内侧,观众可以看到一道道的彩虹。许多观众都拍下了与彩虹的合影,还有不少小朋友穿梭在水幕中,打湿了头发。
埃利亚松的另一件作品《未思之思图志》由于营造的光影效果,让观众摆出各种姿势,看着自己的影子在墙上不断变换。
此刻,观众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正如埃利亚松所说:“当你走进一场艺术展的时候,你能够感觉到被邀请去共同创作一件艺术品,你也成为了艺术家,你也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
阅读 埃利亚松
文献中理解艺术与观众关系
在红砖美术馆二楼,正在展出“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研究与出版”文献展,这是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晚上6点开幕的展览。
文献展中,墙上印有埃利亚松的艺术观点,诸如“我想激发观众去把自己设想成小行星;去感受自己在空间中的漂流;与艺术品相遇;与其他观众相遇;看着他们从身边飞过”“看艺术是一种远望未来的方式”等言论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艺术家对自然、艺术与社会的思考。
文献展还有相关专注阅读区,陈列着各类出版物,还有影像区,观众也可以坐下来戴上耳机看一段关于艺术家的视频。墙上也有数幅艺术家的手稿,这是埃利亚松在红砖文献区进行现场创作留下来的。
其中,观众还能看到埃利亚松的“小太阳”,这是埃利亚松和工程师弗雷德里克·奥特森创作的太阳能灯。这是埃利亚松专门为非洲无供电能力家庭设计的作品——一个向日葵形状、手掌大小的黄色LED灯,背面是可以用太阳能充电的电板。
【延伸阅读】
国际博物馆日
国际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在1977年发起并创立,旨在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发展,吸引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关注、参与,让大家意识到博物馆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从1992年开始,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会设定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该主题强调博物馆创新发展理念,发挥与当地社群、文化景观、自然环境之间的纽带作用,通过技术、方法的进步,不断拓展观众群体并增强与他们的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