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百日集训”与高水平传承

2009-06-02 15:26:21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二十二年前,一家青年京剧团的业务培训活动,让全国一流的京剧艺术家和刚走出戏曲学校大门不久的一批新人相聚在天津,进行了后来在京剧界叫响的“百日集训”。 二十二年后,新人组建的天津

作者:刘连群

二十二年前,一家青年京剧团的业务培训活动,让全国一流的京剧艺术家和刚走出戏曲学校大门不久的一批新人相聚在天津,进行了后来在京剧界叫响的“百日集训”。

二十二年后,新人组建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已经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剧坛劲旅,传递民族戏曲艺术薪火的中坚力量。作为他们备受瞩目的艺术之旅的起点,并且由他们的舞台风采所不断印证的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百日集训”也随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推崇,被各地剧团及戏曲院校效仿和延伸,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顾名思义,“百日集训”就是以一百天为期的集中训练。区区百日,地方剧团的一次培训,能够在京剧艺术此后二十二年来的历程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而且影响还在延续和扩展,绝非偶然,是由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旗帜鲜明的指导思想,还有它体现出的对传统艺术高水平传承的执著追求所决定的。

振兴京剧要“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

对于京剧来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是经过“文革”后的短暂复苏,因随即面临的严峻挑战而茫然、彷徨的时期。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外来文化涌入,艺术多元竞争的格局初显端倪;另一方面是自身旧伤发作,十年动乱造成的艺术传承链断裂的后果显现严重,舞台水准下滑,观众队伍萎缩。这两者,都由于缺乏思想准备而显得猝不及防,于是因突然而茫然,由茫然而彷徨。与此同时,那又是一个各类观点、主张空前活跃的时期,戏台上秋风渐紧,论坛中如火如荼,如关于京剧是否存在危机的论争,关于京剧艺术前景、命运及相应对策的不同见解,关于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各类主张……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悲观消沉和带有某种虚无主义倾向的观点,是令人忧虑和不安的。这就是1986年前后,“百日集训”出现时的历史环境和氛围。今天,二十二年后看百日,如果将“百日集训”的举措——热诚地把老艺术家请来,下大力气把青年演员集中起来,关上门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传统经典剧目——重新置于当时的背景条件下,就会更深切地感受到它的不同寻常,它的坚定抉择及其所蕴含的示范意义。

“百日集训”是有着鲜明的指导思想的,那就是振兴京剧要“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后者并不回避京剧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对她的巨大魅力和生命力深信不疑,早已随着梅兰芳等大师、艺术家的足迹走出国门,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喜爱的民族优秀艺术,怎么会消亡呢?她应是超越时代的。除非我们保护不利。她当然也面临着发展的课题,但问题有缓急,任务有先后,方法要得当。劫后余生的京剧,资产流失、传人断档是最为迫在眉睫的“危机”,必须先把继承摆在首位,抢救并留住家底,否则发展就会沦为空话,创新也必将因缺失根本和参照而把路子走偏。实践证明,这并非杞人忧天。“先继承后发展”的思路是战略性的、务实的,而“百日集训”正是其付诸实施的产物。
[NextPage]

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指出:“人们的成功或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哲学上讲就是一条,即主观思想自觉不自觉地符合于客观规律。”

“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符合人类文化纵向讲继承、横向讲借鉴的客观规律,作为其实施行动的一个重要步骤的“百日集训”,则又符合京剧人才的成长规律。京剧艺术传承历来有出科以后再投名师的传统,所谓科班打基础,名师细雕琢,从一代宗师谭鑫培,到“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各个行当的代代名家,无不经历了在科班(或经蒙师)的基础性教育之后,另寻名师精雕细琢的过程,这是由京剧表演艺术的精致入微和口传心授的传艺方式的需要而形成的。但在历史上,进一步提高自身技艺的追求,只能属于个体行为,要克服包括经济在内的多方面的困难和压力,不是每一个有志者都能够承受和如愿的。“百日集训”的做法,实际上是按照京剧演员的成才规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鉴传统的教学和提高方式,动用行政和社会的力量,把个人的、孤立的寻师问艺变为了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艺术培训,从而为高水平的抢救性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百日集训”的实施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回顾“百日集训”的实施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一是名师经典,取法乎上。从总顾问张君秋先生开始,生、旦、净、丑各个行当请来的都是全国顶尖级的表演名家或名师,成员极一时之选,堪称当时京剧界的“梦之队”;剧目则精选了经过了千锤百炼,凝聚着京剧艺术精华的经典名剧,文武并重,流派纷呈,四功五法,各具优长,再经名师传授,具有极高的教学和保留价值。二是原版求真,整体提升。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舞台质量是从主演到配角、从演员到乐队以至舞美等各个环节的整体水平的反映。“百日集训”的目标瞄准的是原版的最佳阵容、最佳水平,为此尽一切可能礼聘了包括关键角色和琴师、鼓师在内的原班人马,分工把口。一对一地施教。原剧中的老艺术家去世了,就请深得真传的优秀弟子或长年的合作者,如《秦香莲》一剧,原由已故大师裘盛戎、马连良、李多奎饰演的包拯、王延龄和国太,分别请了方荣翔、张学津和琴师周文贵等名家教授,力求保持原有风貌。“百日集训”对于舞台整体质量的追求是精益求精的,甚至一丝不苟到了不厌其微的程度,不仅从主演到龙套都有严格要求,而且连桌椅、道具摆放的位置也要用尺量过。排练如此从高、从难、从细,也就难怪在汇报演出时,大幕一拉开,就以大气、严谨的名班气派令观众眼前一亮、为之振奋了。三是继承先行,有所发展。“百日集训”基本上采取的是“描红模子”的方式,在进一步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加工、提高,但是并没有把继承和发展截然分开,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名师授艺既要求一字一腔、一招一式地学,又强调从演员的自身条件出发,扬长避短或化短为长,不生搬硬套,有所调整,有所变通;另一方面有的放矢,在精心保持原剧精华的前提下,对某些剧目进行适当的整理和锤炼,如张君秋先生在教授自己的代表作《秦香莲》、《望江亭》、《状元媒》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新的处理,其中《状元媒》从三个多小时精炼到两小时零七分,显然比原来的演法更为紧凑、精炼,也就更富于观赏性。这两方面,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或对于后者的尝试、探索。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的传承,往往伴随着必要的、适度的、科学的发展,这也是规律,“百日集训”则是又一个成功的例证。

“百日集训”所体现的高水平传承的追求,对于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前辈艺术家创造和锤炼的京剧,是高水平的艺术,传承也必须是高水平。因为只有高水平的传承,舞台展现精品化,才能充分显示京剧艺术的深厚魅力和文化价值,唤起今人以至后人的珍爱和重视,从而使保护和传承的努力得以延续。

京剧高水平、精品化的传承已经成为生存的需要,竞争的需要

由于时代的变迁,艺术多元竞争愈演愈烈和人们娱乐取向的多样化,京剧作为民族传统艺术,在新的熙攘纷繁的客观环境中,高水平的、精品化的传承已经成为生存的需要,竞争的需要。另外,电视媒体的蓬勃发展和空前普及,人们日常在荧屏上看到的大多是当代一流院团、演员的节目,必然对过去不同档次、水准并存的剧场演出格局产生冲击,艺术质量相对偏低、粗糙者越来越面临“出局”的危险,也构成了高水平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当然,这里所说的高水平的、精品化的传承,指的是以前辈大师、艺术家创立的水准为目标,在继承的过程中尊重京剧本体特征和艺术规律,葆有剧种个性和传统风韵所达到的艺术精致、精妙、精美。2005年底,我曾随文化部到一个边疆地区考察,当地民族歌舞十分红火,京剧院团处境较为艰难,怎么办?思来想去,除去争取有关方面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之外,只能靠舞台演出的高质量、高水平,一要精美,二要保持鲜明的剧种传统个性,只有两者兼具,才能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取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否则便会失去寻求扶植的价值和资格。当然,由于地区的差异,他们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远没有京、津、沪等大城市优越,确实需要更多的体察和帮助。
[NextPage]

高水平传承,是要通过传人来实现的

高水平传承,是要通过传人来实现的。而传人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锲而不舍的学习和磨炼过程。“百日集训”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榜样,此后二十二年来,继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涌现了一拨又一拨朝气勃勃的京剧新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给京剧艺术带来了希望。但也不得不承认,和大师、老一辈艺术家所代表的京剧艺术的最高水准相比,传人们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且从功力深浅、剧目多少和演唱的精致程度等全面衡量,在后起的传人身上还有继续拉开的趋向,这在先后相隔一定时期举行的赛事和评选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我曾经和获奖的青年演员说,观众对不同年龄的演员水平的感觉和要求是不一样的,二十多岁得到掌声和好评,如果到三十岁后还是目前的水平,就会反映一般;再到四十多岁,观众就要不满意了。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不进则退。为了真正实现高水平的传承,能够多学、多演打下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艺术水准是传人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种种方面的因素,后人可能很难再达到前辈大师的高度,并且在传承途中越往高处走会越艰难,但也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能凭着对京剧艺术的挚爱和投入,持之以恒地朝着向往的高峰攀登,开拓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一层境界,一片风光。

高水平传承,又是由一出出的具体剧目呈现的

高水平传承,又是由一出出的具体剧目呈现的。剧目集中反映着传承的综合水平和整体质量。现在有一种现象,由于评奖机制向新戏倾斜,创作新戏全力以赴,不吝惜人力、物力和时间以求其精,对传统戏的排练、演出以及整理则较为随意,缺乏严格的质量把关,导致艺术水平的停滞以至下滑。传统戏特别是其中的经典剧目,蕴含着丰厚的艺术积淀,凝结着前人的智慧、心血和创造成果,如果不能精心对待,粗疏从事,低水平搬演,就会造成精华的流失,长此以往,在舞台上留下的将只是剧目的“壳”,失去了经典的内“核”,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就随之贬值了。在这方面,“百日集训”对经典剧目的传承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和作法,仍然值得重温和大力提倡。

传承,从来存在着水平高低之分。不同水平的传承,决定着传承对象的前景和命运。其实不只是京剧,也不只是传统舞台艺术,凡是依靠后人接替运用和演绎,使之得以延续的文化遗产,都需要高水平的传承,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的目标和使命,保证其价值和光华不被岁月所磨灭,代代相传。

(实习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