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京剧喜见后来人

2009-06-02 15:21:49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场内弦歌悠扬,场外热评如潮,随着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决赛在央视连续的现场直播,京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文化热点。 为了给京剧振兴选拔可造的后备人才,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

作者:刘连群

场内弦歌悠扬,场外热评如潮,随着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决赛在央视连续的现场直播,京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文化热点。

为了给京剧振兴选拔可造的后备人才,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央电视台每隔三四年举办一届“青京赛”。20余年来,“青京赛”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在每届赛期内集中、连续地
以竞技的形式展示京剧艺术的魅力和新人风采,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一次又一次掀起了“京剧热”。尤为重要的是,历届“青京赛”推出了一批又一批新的京剧表演人才,有力促进了京剧艺术的传承。

京剧是一门以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前辈艺术家创造的表现形式、手段和艺术风韵,要靠演员完美而生动地体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京剧艺术的价值、魅力是附着在演员身上的,这就突出了表演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文革”十年劫难,造成许多老一辈的大师、艺术家过早地离去,正常的教学授艺被中止,割断了剧种的艺术传承链,精粹流失,后继乏人,水准下滑,是京剧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危机”的主要内部症结。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青年演员为对象的“青京赛”的出现,为亟待扶植的新人搭起了平台,开设了窗口,可谓“及时雨”。作为新时期以来最早的、并且始终是以演员传承传统技艺为内容的全国性赛事,“青京赛”不仅激励了青年一代刻苦学习、锤炼京剧表演的基本功,掌握和运用京剧表演艺术的“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同时也加速了他们的艺术成长,这无疑是振兴京剧艺术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有幸连续几届参与了“青京赛”的评委工作,得以近距离地目睹选手们的努力和进步,并经常从他们身上获得新的感受和体会。以本届为例,从初选到复赛,再到进入决赛,前后半年多,许多选手变化之明显、水平提高之快,出人意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赛激发了青年演员的拼搏精神,在比赛和交流中发现自身差距,寻求名师指点,下真功夫苦练;另一方面,院团也为了荣誉而“战”,给选手创造更多的学习、排练和演出实践机会,有的青年演员几个月的演出次数,比平时几年还多。由此,大赛倡导的“选好剧目,扬长避短,名师指点,勤学苦练”和“领导重视,团队一心”得到了落实,效果便在赛场上显现出来。青年演员的进步,让人们看到了新人的潜力,看到了京剧的希望,增添了对京剧艺术高水平传承、并使之重新走向兴旺的信心。

作为传统艺术的京剧,必须得到高水平传承。只有这样,才能使几代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精华不致流失和褪色,才能体现应被珍惜、保护和弘扬的文化价值,也才能在艺术多元、竞争激烈的当代生存环境中立足并葆有生命的活力。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能只靠一次或几次电视大赛,但大赛确实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如果青年一代和有关方面能够把大赛期间的状态和精神保持下去,化作经常性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有理由对京剧的前景抱有更为乐观的期待。

(实习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