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封面是一张专辑的“脸”,它主导了一张专辑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不管这个印象是对歌迷的、听众的,还是对普罗大众的,它都构成外界对一张专辑的主导性认知。
仔细观察,流行歌手的唱片封面往往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当它越是聚焦于呈现歌手的脸,这个歌手就往往越是偶像歌手;而当一个歌手开始刻意减少自己大头照在封面上的比重,其往往暗含了很多的心思在里面。
在第13张个人专辑的封面上,林俊杰的脸不仅是模糊的,而且淹没于大面积的黑暗中。放在镜头最前方的,是一只如弹琴般姿态的左手。
意图很明显,歌手似乎就是希望人们只关注他的音乐,忘掉他的脸,甚至忘掉唱歌的人是谁。
但忘掉林俊杰的声音角色太难了,柔澈的嗓音是他所具有的最高辨识度,搭配情歌更成为“林俊杰音乐应该有的样子”。再加一点的阳光律动,“很会唱歌的邻家男孩”是受众心里林俊杰的角色映照。
但对于音乐风格多元化的林俊杰来说,这种单一性显然太像一个框。他也曾多次试图在自己想做的音乐与市场认知之间,打破这种刻板印象。
最早,有《西界》暗黑风格的实验,却也让他第一次尝到不被大众理解的滋味。于是《JJ陆》重回大众心理安全区域,他也发出年轻人不要轻易改变自己风格的感叹。
但邻家男孩亦会经历成长,与自己较劲的顽固只会越来越强。《和自己对话》是一次从时间节点到风格拓展都更对路的专辑,收获了金曲奖的肯定,但也仍保留了一定的尝试和改变空间。这为《伟大的渺小》的创作取向埋下伏笔。
两年时间,林俊杰用第13张专辑真实记录他打破自我束缚、寻求真实表达的音乐尝试。这让专辑整体听下来,像经历了一个从黑暗寻求光明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反复的、拉扯的、挣扎的。
比如专辑的第一首作品《圣所》,林俊杰用电音建构起自己音乐里的“神圣场所”,号召听众“Just follow me/感觉我的释放”。这首歌是尝试新的EDM曲风、自信满满的音乐邀请函。
但仅一首《伟大的渺小》内敛的悸动后,专辑就一头扎进灵魂拉扯的“黑暗三部曲”。
《穿越》的哭腔搭配弦乐,企图“在祈祷中穿越/走出这宿命的原罪”,但自始至终的无力感通过模糊的咬字透露出来。
有点偏执的《四点四十四》用二轨对话的构架,聚焦黎明前最黑暗的四点四十四分,在“追寻真理或安于现状/选择墨菲斯哪颗药丸”的二元拷问中,找寻心灵的平静。然而林俊杰最后一段有点钻牛角尖的焦躁独白,却把黎明前最焦灼的状态展现无疑。这首歌像极了每个失眠的夜晚,越是企图早些平静入睡,越是辗转反侧思绪横飞。
《我继续》的英文名为“Eagle's Eye”,林俊杰用“上天入地”的洞彻唱腔完成方文山对这首歌“鹰”视角的塑造。由吉他过渡到弦乐鼓组的编曲,将流畅的旋律不断推进,点睛加入的笛声带来黎明的隐隐曙光。
作为专辑中间由黑夜向白天过渡的第5首作品,这首歌交代了整张专辑的潜在思想:“这世界没有我到不了的距离/抛开过去跟自己为敌”。
毕竟,收获奖项、也收获外界对林俊杰“行走CD机”的唱功认可,他现阶段最大的对手是自己,是能否抛开一切,单纯想做什么音乐就做什么音乐的无束缚。而这种束缚,更多来源于自己。
随后,易家扬作词的《剪云者》是重生后风轻云淡的释然,虽然转瞬又落入《黑夜问白天》的情绪纠结,但终究为《丹宁执着》的热血营造了氛围。
流行朋克的《丹宁执着》是一首本放在专辑中有点突兀的歌曲,但经此铺垫,却有一种日出般豁然开朗的喷薄感。林俊杰的作曲能力自不必多言,值得一提的是,他跨次元打造的“消除联萌”声音角色,兼具机器质感与人声的独特咬字,让人佩服他JFJ制作团队的造诣。
《身为风帆》和《小瓶子》回归平实的初心,是在经历黑暗挣扎后,光明面的柔和与平静,加上《Until The Day》“为你守候”的坚定,专辑完成了一次由激烈到黑暗再到平静的转变。
林俊杰将这张专辑定义为“掏空自己”的真实之作。这种“真实”并不太容易让人理解,正如专辑的曲序编排。一下有着胸有成竹的热血、一下又跌入自我怀疑的黑暗,一下有着看开一切的风轻云淡,一下又开始自我拉扯。虽然总体向着光明,但总是反反复复。
但细想一下,这或许就是林俊杰的“真实”所在,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时而觉得打了鸡血,时而丧成万念俱灰,反复循环,但总体都在往更好的方向走去。
只不过林俊杰能用音乐把这个过程记录分享出来。在这张专辑中,他并没有太过强化自我标签,而是聚焦每个人在改变自己时,纠结、拉扯、怀疑、反复的共通状态。就像在专辑封面上,他模糊了自己的脸,却越发想让人倾听他坚定的心。
(编辑: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