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华语音乐评论 海外音乐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为他们,再听一次安魂曲

2015-08-19 16:28:33来源:新京报    作者:陈然

   
回顾古典音乐史,在各个时期,许多作曲家都创作了各自的《安魂曲》。有些《安魂曲》并非为仪式而作,作曲家也非天主教徒,而是借用这种音乐体裁表达对逝者的追思,抚慰人心。


  回顾古典音乐史,在各个时期,许多作曲家都创作了各自的《安魂曲》。有些《安魂曲》并非为仪式而作,作曲家也非天主教徒,而是借用这种音乐体裁表达对逝者的追思,抚慰人心。今天,让我们在这几部经典的《安魂曲》中缅怀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遇难者。

1.jpg
莫扎特
  

  莫扎特

    创作动机:写给自己


  创作时间:1791年


  这部《安魂曲》不仅是天才莫扎特的遗作,更是一部未竟的传世之作。


  1791年秋天,莫扎特曾对妻子说,想为自己写一首安魂曲。而后瓦尔茨格伯爵恰巧来邀请他作一首安魂曲以悼亡妻。11月,莫扎特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对妻子和学生说,这《安魂曲》是为自己而作。同年12月5日,莫扎特病逝,《安魂曲》也成为他最后一部作品。即便在贫病交加时,他依然“把欢乐注入音乐,为着人类的欢乐与幸福”,这部《安魂曲》里亦无痛苦,有的是纯净、庄严与慈爱,有人说听闻此曲,“如被天国的光芒照耀”。在上演后,这部作品也成为了“安魂曲”这一体裁的代名词,海顿、肖邦的葬礼上也演奏了莫扎特的《安魂曲》。


  虽为《安魂曲》,但莫扎特摆脱了宗教仪式的感情,着重表现了人类的真实情感,作品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比如在继叙咏的“永受烈火煎熬”中,男声部营造的动荡不安与女声部的抒情柔美交织,音乐的戏剧性达到高潮。而在“泪经”中,小提琴的凄凄切切与悲伤的合唱,后半部分音乐又仿佛超脱了悲伤,达到抚慰人心的效果。


2.jpg
威尔第

 
   威尔第


  创作动机:给罗西尼、曼佐尼


  创作时间:1868年-1874年


  1868年11月,罗西尼去世。他的后辈作曲家威尔第向意大利音乐界倡议,由13位著名作曲家联合创作一部《安魂曲》,每人完成一个乐章,全曲计划在罗西尼逝世一周年之际首演。可惜该建议未获得众人响应,最后只有威尔第一人如约完成了结尾部分《求主拯救我》。此后威尔第投入了歌剧《阿依达》的创作,将《安魂曲》搁置一旁。直到1873年,威尔第心中的“圣人”——意大利诗人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离世,威尔第独自一人来到曼佐尼的墓地前,对于《安魂曲》的热情才重新复燃。彼时的威尔第已过花甲之年,他作为一流歌剧作曲家的地位已无可非议,然而其他作品却不受重视,他也渴望借助《安魂曲》进行一次新的尝试。除了第七乐章《求主拯救我》,威尔第也写完了前面的六个乐章。1874年5月22日曼佐尼逝世一周年时,威尔第在米兰圣马可教堂亲自指挥100人乐团与120人合唱团首演了这部《安魂曲》,引起全国轰动。


  在威尔第《安魂曲》面世之时,始终伴随着争议。有人批评它“过于戏剧化”,而不够宗教感。但如今,它的历史地位已确凿无疑,成为上演率最高的《安魂曲》,其价值远远越出宗教领域。如评论家查尔斯·奥斯本所言,虽然《安魂曲》的拉丁文经文是针对死者的,但威尔第的音乐却是写给活着的人的。

[page]

3.jpg

柏辽兹


  柏辽兹


  创作动机:献给伤残军人


  创作时间:1836年-1837年


  1836年,柏辽兹接受他在七月王朝政府担任艺术部长的朋友加斯帕林委托,创作一部《安魂曲》,并计划于1837年7月28日在巴黎伤残军人院演出,纪念1830年七月革命中牺牲的英雄,稿酬4000法郎。1837年6月29日,柏辽兹完成了总谱,开始排练时却突然接到通知,因政治因素要取消演出。正当柏辽兹愤怒与失望之时,同年10月23日法国大将当勒蒙在攻占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的战役中牺牲,政府决定为他举行国葬,于是12月5日在伤残军人院举行的葬礼上,柏辽兹的《安魂曲》首演成功。


  柏辽兹将传统《安魂曲》做了结构和顺序的调整,全曲将宗教的怜悯与最终审判的威慑形成对比,日后威尔第的《安魂曲》正以其为蓝本创作。受到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庆典音乐的影响,柏辽兹的《安魂曲》规模宏大,并不适于在教堂礼拜中演唱。首演当年,210人的合唱团和190人的乐团参加了演出,实际上如场地许可,合唱人数和乐器数还可增加,第二、六乐章甚至可增至七八百人,为审判营造气氛。

4.jpg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


  创作动机:纪念亡母


  创作时间:1857年-1868年


  作为勃拉姆斯最伟大的声乐作品,《德意志安魂曲》曾为作曲家赢得巨大的声誉。勃拉姆斯本人非天主教徒,而是新教徒,他写这首乐曲并不是为了教堂演出,而是用来纪念他亡故的母亲。《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也不是拉丁文,而是勃拉姆斯从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选编而成,与音乐配合得严丝合缝。


  勃拉姆斯1857年开始动笔写《德意志安魂曲》,最终于1868年完成。作品共有七个乐章,其中包括女高音和男中音独唱、合唱以及管弦乐队。勃拉姆斯有意弱化了《安魂曲》作为葬礼乐曲的成分,除第二乐章外,并没有大量渲染仪式感与对死亡的哀悼,而是力图亲切、温暖、人性化,充满了作曲家对世俗情感的观照与崇高的人性慰藉。


5.jpg
福雷

  福雷


  创作动机:怀念过世的双亲


  创作时间:1887年


  有着“法国的舒曼”美誉的作曲家福雷,生活在19世纪和20世纪。他创作了大量的室内乐与艺术歌曲,作品风格精致、浪漫,充满法式风情。在众多作品中,他的代表作为1887年的《安魂曲》。当时,福雷遭受了父母先后过世的精神打击,于是开始创作《安魂曲》。福雷的《安魂曲》清新淡雅,摒弃了传统安魂曲中描绘末日审判场景的《震怒之日》,转而采用抒情柔缓的《在天国》,以表达作曲家怀念亲人的感伤之心,这也是该作品最有名的乐章。


6.jpg
布里顿

  
    布里顿


  创作动机:纪念二战


  创作时间:1961年


  生于1913年的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创作风格体裁十分多样。1961年,他创作了六乐章的大型合唱与管弦乐队作品《战争安魂曲》,以音乐呼唤和平,令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有很深的体会。这部作品为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独唱以及童声合唱、混声合唱、管弦乐队、管风琴而作,结合了现代与传统的作曲技法。唱词除了传统《安魂曲》的拉丁文圣咏,还加入了英国著名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的反战诗《厄运青年的颂歌》、《无题》、《下一场战争》、《徒劳》等。


  (实习编辑:赵娟)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