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夫曼
艾夫曼是现代芭蕾舞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编导艺术出色卓越,对舞蹈艺术贡献良多,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获得无数奖励。
艾夫曼于1966年就读于当时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编舞系,从此展开了其舞蹈艺术生涯。早在1970年首编导演《艾卡诺什》的时候已初露峥嵘,令当地舞蹈艺术界刮目相看。同年成为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所属芭蕾舞学校维格鲁华学院的舞蹈编导,为多个电视节目和冰上表演编舞。1972年编排的芭蕾舞剧《格伊雅奈》大获成功。1975年,艾夫曼作为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艺术编导排演了芭蕾舞剧《火鸟》。1977年艾夫曼自己创立舞团,并很快开始在俄罗斯各地巡回演出。1991年,艾夫曼的生平被拍成电影,片名为《自由的艾夫曼》。1998年记录片《在莫斯科大剧院的胜利》记录了在莫斯科大剧院为纪念鲍利斯·艾夫曼从事芭蕾舞创作二十周年的盛大演出。同年,艾夫曼芭蕾舞团在美国纽约首次演出,得到当地艺术评论界的一致盛赞,并获得纽约城市文化艺术中心授予的固定客座演出团体的殊荣。
《红色吉赛尔》
自1993年起,艾夫曼一连编写了多个舞剧创作脚本,包括1993年的《柴可夫斯基》、1995年的《卡拉玛佐夫兄弟》、1997年的《红色吉赛尔》、1998年的《安魂曲》与《我的耶路撒冷》、1999年的《俄罗斯的哈姆莱特》,以及2000年的《唐璜与莫里哀》。
编舞家鲍利斯·艾夫曼的成功之处在于革新了俄罗斯古典芭蕾的概念,他最为重视的是舞剧中的戏剧矛盾的冲突极其产生的强大的震撼力,另一方面,艾夫曼与巴兰钦一致,独尊舞蹈的人体美及其与音乐的和谐一致,尤其擅长用不受约束的肢体语言来塑造环境、刻画人物,描述复杂的戏剧矛盾及在矛盾旋涡中的人物的深层的心理反映。
艾夫曼采用现代芭蕾的创作方式,融入了大量现代的意识与手法,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物心灵深处的渴望、矛盾、痛苦、挣扎、无奈、绝望以至死亡等等,演绎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他很少使用现成的芭蕾语汇,而是从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真实感受出发来设计动作,真实、夸张、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他的舞蹈不装腔作势,不为动作而动作,不为美丽而美丽,不为技巧而技巧,自然、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他对舞台空间的把握,对时空的转换,运用得流畅、自如,在艾夫曼的创作中似乎没有任何题材与人物不能表现。
鲍利斯·艾夫曼与中国第一只白天鹅白淑湘以及现任中芭的团长赵汝蘅师出同门,是俄罗斯编舞大师彼得·古雪夫的学生。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