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楼,蚌埠市文化局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导,经过40多年刻苦钻研,已成为花鼓灯“兰花”的代表人物,是国内公认的花鼓灯“冯派”舞蹈风格的继承人。
第二届中国舞蹈节暨第五届“荷花奖”(我国舞蹈艺术最高成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总决赛,前不久在贵阳落下帷幕,由蚌埠市文化局娄楼、赵新盟夫妇编导的花鼓灯舞蹈《兰花赋》,摘得十佳作品奖和编导“民舞之花”金牌奖。
聊出《算盘声声》
娄楼1962年进入蚌埠市文工团,担任舞蹈演员。当年因为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冯国佩等进京表演花鼓灯,周恩来总理称赞说:“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是东方芭蕾”。全国上下自此形成了学习花鼓灯的热潮。集歌、舞、乐、剧等为一体的花鼓灯艺术,深深吸引了娄楼。她像着魔似的,在冯国佩、陈敬芝等老艺术家指导下,一心扑在花鼓灯的演出、编排、创作和研究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阳农民率先搞“大包干”,娄楼背着行李到凤阳县体验生活。在基层粮站,她看到农民们挑着粮食排队卖粮,收购员正在忙碌地打算盘,那一个个“哗哗”直响的黑亮算盘珠子,给她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娄楼回去与丈夫赵新盟聊起了这事,老赵立刻意识到这能成为创作亮点。他俩将花鼓灯的锣鼓点子,与那一声声清脆的算盘声应和起来,最后演出时还加入了响板。《算盘声声》反映了农民手拿算盘喜算丰收的情景,很有时代感。在上海参加华东舞蹈比赛,获得了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被文化部选调参加全国新作品晚会演出。
酝酿《兰花赋》
时代在变,人们的口味在变,怎样给花鼓灯这项古老艺术注入新意呢?在锣鼓、音乐、群舞的热闹和喧嚣之后,娄楼思索的是如何将淮河流域的风俗风情和文化融入花鼓灯节目中。
为了让节目既好看又有文化底蕴,夫妻俩时常在家中苦思冥想。他们认为传统艺术乡土气息浓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也存在改进之处,比如多年来,花鼓灯“兰花”动作单一,而且多为男性艺人模仿女性动作,不符合时代审美需求。夫妇俩决心既要保留传统花鼓灯艺术的精髓,又不能拘泥传统。他们设想出了这样一个舞蹈场景:淮河岸边,春光明媚,一群“兰花”妹子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她们风情万种,她们群扇起舞,演绎出传统的“兰花”的妩媚和俏丽,演绎出淮河流域女子的热情奔放和质朴爽朗……
当编排结束后,蚌埠市文化局领导给这个“新生节目”起了个古雅的名字――《兰花赋》。在贵阳大赛现场,舞蹈界评委评道:《兰花赋》在花鼓灯“兰花”舞蹈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写意”手法,将推陈出新的花鼓灯舞蹈语汇和舞蹈审美意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可以传承下去的舞蹈精品。
立志传承薪火
娄楼、赵新盟夫妇在事业上比翼齐飞。近年来,他们创作的舞蹈《匡采来才仓》、《乡妹美》分获省第六届艺术节编导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和编导二等奖、演出二等奖,应邀参加央视“乡村大舞台春节文艺演出”并播放;舞蹈《俏哒哒》获得省第五届花鼓灯灯会创作一等奖;她参与创作的大型歌舞“淮河风情”参加“中国第二届艺术节”和“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获得优秀创作奖。她曾参与创作及编舞的大型花鼓灯歌舞剧《玩灯人的婚礼》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二等奖、演出二等奖……
长期超负荷工作,娄楼身患血管性头痛、神经衰弱等病症,但她一上花鼓灯排练场,就遗忘了自己。她还非常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创作了《快乐的米老鼠》、《船家的孩子》等大批少儿舞蹈精品节目;她不计报酬,编创了安徽花鼓灯兰花舞蹈介绍和示范光碟,向大众普及花鼓灯舞蹈。
她还将花鼓灯传统艺术整理成文,参与编写了全国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先后发表了《论冯派花鼓灯艺术风格与特点》、《安徽花鼓灯生命力所在》(合作)、《浅谈花鼓灯艺术继承与发展》等多篇论文。
娄楼说,自己最幸福的时刻不在于拿大奖,而在于花鼓灯艺术的薪火相传,她热切期待有志青年能加入到传承发扬花鼓灯艺术的队伍中来。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