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男,生于1948年,汉族。“文革”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在黑龙江插队务农5年。1973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7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系,师从杨荫浏先生和黄翔鹏先生,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院工作。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年鉴》主编。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艺术评论》杂志名誉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成员。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华佛教音乐团艺术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音研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音乐研究》及《中国音乐学》杂志编委。已发表学术著作、论文、文学作品约150万字。
二十多年前,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田青决定“去寻找那隐藏在时间背后的古代音乐”,而这种音乐主要隐藏在宗教世界中。他认为,在宗教音乐形成的过程中,它曾直接向世俗音乐吸收营养;在它形成之后,也与非宗教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在世俗音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在历史烟尘之中后,“寺庙宫观的院墙却构成了一座座巨大的‘冰箱’,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隔绝了滚滚红尘中的种种袭扰,保持了传统的延续”。带着这样的信念,田青跋山涉水,走遍了全国200多所寺院道观,挖掘、整理和研究遗存在深山幽谷中的中国传统宗教音乐资源,不仅保留了很多珍贵的音乐资料,也成就了他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中国宗教音乐理论家,田青研究员被佛学界及音乐学界公认为是中国传统宗教音乐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目前为止,田青研究员已经发表宗教音乐论文数十篇,包括《梁武帝与佛乐》、《中国佛教音乐的产生与发展》、《禅与中国音乐》、《宗教与中国音乐》、《佛教音乐的华化》、《中国音乐的线形思维》、《〈金瓶梅〉与佛曲》、《“阿央白”与佛教密宗的女性观》、《智化寺与中国音乐学》、《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音乐》等。《净土天音》一书是田青研究员有关宗教音乐研究的结集。他还整理录制了《中国佛乐宝典》、《中国佛教的早晚课》、《中国的佛道教音乐》等多套宗教音乐光盘,特别是《中国佛乐宝典》计11种30盒,先后花费10年时间,将中国大陆最有代表性的佛教音乐全都囊括其中。这套中国佛教音乐的录音带是对中国传统佛乐的忠实记录,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囊括了中国各地佛教音乐之精粹,既有历史悠久、典雅庄重、通行所有汉传佛教寺庙的庙堂唱诵,又异彩纷呈、有着浓郁地方特色。它兼顾南北,包容显密,涉及汉传、藏传、南传三个语系的佛教,使一些因处辟壤而得以保存至今的古老佛乐重见天日,赵朴初先生称其“功德无量!”
此外,田青研究员还多次组织、率领中国佛教乐团出访,主办国际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2003年11月,田青领导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与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合作主办“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首次邀请台湾佛光梵呗团来大陆演出,在京沪两地引起强烈反响;2004年初,田青研究员应国家宗教局的邀请,担任由海峡两岸八大丛林一百多位僧众组成的“中华佛教音乐团”的艺术总监,先后在台北、高雄、澳门、香港、美国洛杉矶和旧金山、加拿大温哥华等地巡回演出,在华人、华侨中引起巨大轰动。
田青研究员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宗教音乐领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民族音乐也颇为关注,先后发表各种散文随笔及文化、艺术、音乐等评论文章100多篇,出版了散文随笔集《历史的性别》。另外,他还创作电影文学剧本《钟魂》(获1986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优秀剧作奖)、《杨贵妃》(1992年摄制完成,陈家林导演,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等,并出版诗歌集《老歌》。代表性音乐评论有《祖师洞里听“扎林”》、《在音乐中谛观生命》、《阿炳还活着》、《琅琊神韵》、《民歌恰是穷乡好》、《黄河歌声》、《中国音乐传承中的人与德》、《金鸟银鸟飞起来》、《索郎旺姆的启示》、《老河上的新风筝》等。
田青研究员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多年来一直为此事奔走呐喊,他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保护、保存比发展更为重要,一定要慎言“发展”。2002年田青在山西左权采风时发现了羊倌“歌王”石占明,2003年又将左权盲人音乐宣传队请到北京,在各大院校巡回演出,盲人们的天籁之音使不少京城的音乐家为之动容。田青研究员可谓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旗手,他一直在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努力。
(编辑:邵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