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简介
王琦,女,硕士研究生毕业,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人大附中物理教研组长。
从事高中物理教学26年,从事超常实验班物理教学和竞赛10年。曾在英国里丁大学做访问学者。现在是北京市物理专题组成员,北京市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委员,参与人教社新课标下新教材教师用书的编写工作。
新华网消息 2008年高考落下大幕,新华网第一时间约请各科高三把关名师对试题进行分析。各科难度如何?如何答题能得高分?高考命题对明年参加高考的师生有何启示?6月12日,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人大附中物理教研组长王琦作客新华网,解读2008年高考物理试题得命题特点、难易程度以及高考物理的发展趋势,与广大考生在线交流学习物理的心得。
物理试题稳定 以能力测试为主 重视考察科学素养
今年高考题我主要说北京的试卷。应该说还是以稳定为主要特征,跟去年基本上是持平的。整个试卷结构和试卷难易比例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另外,在高考考纲说明里,比如试题内容以高中物理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为主,这个精神基本上也没有变。总体情况是比较平稳。学生感觉自己的复习挺到位的,考完以后觉得考得不错。
今年北京试卷之所以说它稳定,它把考试说明上的命题要求体现的非常好。命题指导思想当中有这样两条,一条是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察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考试,特别是高考,试题本身就是一个载体,实际上是通过这个载体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以下几点可以体现这一条,内容特别贴近教学大纲。比如第22题,它是一个导线框,沿着数值下落,经过一个有机磁场。这个就是来源于人教版的原教材,以那个题为原型做了一些改编。这类题的情景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综合了很多知识点。再如实验题,就是第21题,它考了两个实验,一个是示波器,一个是弹簧伸长和弹簧关系的探究。这个都是课本和考试说明指定的实验内容。这些题都离不开课本、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这两个实验题考到了考试说明中的五个会、三个运用,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处理实验数据等等。
我感觉大部分题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理模型,出题人并没有回避学生熟悉的物理模型,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和思考。比如第20题,是选择题的最后一题。这个题是选择题当中比较难的一个题,它难不是难在这个题比较怪、比较偏,其实情景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但是问题的设问角度比较新颖,它突出的是方法和能力考察,不需要你做特别烦琐的计算,而且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基本上他们都不会算,但是这个题设问的角度是说你可以从其他角度对问题的合理性作出分析和判断,它给出一个结果的数学表达式,又给出一个纯数学的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常识半定量和定性地分析作出判断,这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一个比较成熟的物理学家如果要探究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从定性或者半定量的角度入手分析,他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像数量级、量纲分析、对称性分析或者说从一些特例和极限情况去分析。在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比较全面概括的理解和判断之后,然后再去研究一些细节问题,这往往是研究一个物理问题对人的能力要求非常高的方法。在去年的试题里边也曾有类似这样的题,但今年这个题又一次考察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比去年题的要求又高了一些。今年有一些估算的题,都考察了学生的估算能力。整个试卷计算量不大,我的很多学生跟我讲,今年这个卷子比起去年的卷子来说计算量小多了,但更多的是突出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分析的考察。这是今年的一个特点。全国卷估算的题也是一个特色,这是今年高考很突出的地方。
另一条是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条应该说体现的也非常好。第17题是以“嫦娥一号”为背景,考察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它在天文学上的应用。相对于去年的第15题而言,它设问的点就多了,思维量有所增加,但是去年那个题是一个定量的计算,今年问的点比较多,对若干个问题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量有所减少,思维量更突出物理量内在联系的分析和思考。
08物理试题计算量减少 对思维要求更高 突出物理思想
没有太大的变化。比如跟去年的题相比,难易程度差不多,只是每年有不同的特点,今年计算量少,但对思维要求更高一些,从整体难度上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联系实际的题,除了“嫦娥一号”,还有一个就是新能源--风能,有一道题是以风能为背景,现在比较强调清洁能源。这个题的设问是从易到难,重点考察了联系实际,分析物理过程和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比如第一问只涉及风力发电后面的过程,就是送电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学生都可以答。第二问涉及到风轮机接受风能的部分,在这部分就需要对空气的流体要会建模,找出单位时间,流向风能机的最大风能,这个就是考察学生建模能力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第三问又有一个比较开放式的问题,就是你要是在风速和叶片数确定的情况下怎么提高风轮机单位接受风能采取的措施,要把这个问题答好了,要在你做好第二问为前提。
从去年开始或者说从新课标实施以后,高考里面就开始考察建模,这类题越来越多。还有就是像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更突出的是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就是物理的味道更浓,而不是说这个题让你使劲的算,特别难算。难点是在物理思维上,而不是烦琐的计算上。
比如最后一道题,一般都是压轴题,算是比较难的题。今年这个题跟以往年不太一样,它的情景是特别熟悉的,但是它把一个平抛运动和另外一个在轨道上运动,轨道上运动又和平抛运动有一个结合,考虑在同一点的比较动量大小。这两个运动学生单独看都很熟悉,但是这个题的考点是考你找它们之间的关联,它们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比如说同一时间内,位移一样不一样,到达同一地方的速度一样不一样,如果找准了关联点,这个题就会很好的计算出来。今年题的特点就是看着都很熟悉,但得分也不那么容易,还是突出能力考察。
比如在选择题里,第20题比较难一些,它对考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还有就是估算的题,我们的学生有时候不太注意物理量的数量级,它对数量级这个东西不是特别关注,你估算错了,没有对数量级的直觉,可能就做不出来。还有最后一道题,特别是最后一问,要求你要找到那个关联点,这个关联点找到了,后边的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但是在这点上也是一个难点。还有就是第23题风能的那道题,需要建模的。这部分题对学生来说是一定的难点。还有就是实验题,其中一个是示波器的使用,现在教学当中大家也都比较注意,以前高考考实验,我们只能纸笔测试,所以不太重视实验的操作训练,比如高三复习时,大家基本上是纸上谈兵,很少去实验室去。但是这里边涉及到示波器调节、使用的问题,可能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平时这个东西做的比较少,就忽略了这个,也许会答的不好。实验题在高考当中历来是失分比较多的地方,今年实验题考的还比较平稳,没有特别难,但是有些学生可能不太重视这个,有可能在这个地方失分。
考生考试过程中容易先入为主 考生平时做题应该注意严谨 规范
因为现在学生题做的非常多,特别是高三这一年,做的题也比较多,考试的时候有些学生很容易想当然,特别是在大部分题都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很容易先入为主,想当然,而不是说拿来这个题先审题,他就想这个题我做过,这是最近几年学生在学习和考试当中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他做的太多了。现在题的导向作用就是你不必做太多的题,关键是你理解了、运用了,物理学习实际上就是理解和运用,所以在审题这一步上是学生比较欠缺的,很容易想当然。还有一个就是计算能力,最近这几年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来说差一些,也许现在大家用计算器比较多,这方便的训练少一些,很容易算错,好在今年这个题的计算量不大。还有就是他们答题不是很规范,学生答题不规范不是说写在卷子上工整不工整、规范不规范的问题,实际上反映出他思维上的一种不规范,你思维上不规范、不严谨,在试卷上反映出来的就是不规范、不严谨。特别是对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这个问题就更突出,觉得把这个题拿出来之后我分析会了,很快就把结论写出来,但是中间的论述、推理就少好多,跳步跳得很厉害。还有就是由于他们见的题也比较多,做题时很容易不分析过程,直接把某些结论放上去了。我觉得这个题情景和模型是熟悉的,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我们在复习时也跟学生讲,千万不要认为这么熟悉的问题一定是我以前做过的某个问题,思维过程绝对是不能忽略的,就是再简单的题也要按照规范的思维顺序去往下想。
高考物理的趋势是注重能力
从新课改实验区的高考来看,从他们的试题情况来看,跟现在北京或者全国的考试趋势是差不多的,现在不是在试题的难度上比如特别偏、特别怪,强调的不是这个,还是注重能力,就是学生能力的考察和物理思想、思维方法,还是注重这方面的考察。我觉得这个导向作用是很好的,命题给中学物理教学的导向就是不要搞题海战术,不要过多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实际上这都是非常好的纠偏做法。
北京考卷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内容,都是在考试大纲所列知识点的范围之内。怎么把握好考试大纲,最重要的就是平时教学。平时教学当中如果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打得很扎实,最后临高考之前其实不需要做特别长时间的准备,也不需要做多少多少题,肯定能答得非常好。从这几年高考试题情况来看,是这样一个趋势。
高考物理考察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物理学习简单说就是两条,一条是理解,就是你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当然这个理解的含义是很广的,包括你对物理量、定义、适用范围等等。再一条就是应用。高考的考察,一个是考察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今年考题以及历年考题来看,每一道题都考察了你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基础能力,你这个环节薄弱了,你后面的能力其实都谈不上。我们今后的教学还是以概念和规律为核心,把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弄扎实了特别重要。
从最近这几年的考试,包括从今年的考试题来看,联系实际的问题比较多,这是非常好的趋势。因为物理习题大部分不是原始物理问题,把这个问题教给你,你怎么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间有一步,要把原始物理问题简单处理成一个物理模型。现在的物理习题大部分都是已经经过人为加工之后的模型问题,原始物理问题比较少,但是在近几年高考当中已经出现了这种原始问题,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很好的作用。从应用角度来说,我们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复习当中,应该更多关注,比如跟科技有关、跟日常生产有关比较实际的问题,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有兴趣,否则学生脑子里都是小球、斜面、弹簧等。考试说明提到要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在新课程的标准里面有三维目标,一个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第二个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第三个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这个三维目标来看,我们的教学更应该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情。再有就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也是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特别注意的。就是我们不能为了考试而考试,不能把考试这种东西弄得很功利,而是让他觉得我学的知识是很有用的。
很多学生觉得物理比较难学,它的思维是一种比较理性的思维,就是我对任何事物的判断应该是一个什么结果,应该是一个什么过程,依据的都是我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从概念和规律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经过一定的思维,经过一定的逻辑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能仅仅凭着我的经验或者说想当然,或者说我平时的常识去判断,特别是刚上高中初学物理,中学也学过一些,但都是在很初步的层面,到高中以后,概念规律理解比较深入,这个时候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想当然,不是按照物理的概念和规律去往下进行,而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怎么样,要不说物理要讲理,就是拿我的规律去跟你讲理,这里的是非都是根据概念和规律去讲道理。如果要学好,改变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的学生直觉非常好,就是我们所说的洞察力非常好,对学习物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光凭洞察力也学不好。刚上高中时,很多人觉得物理不好学,就是不适应这种思维。思维方法转变,在学习物理当中是一个槛。还有就是实验,老师也要转变,因为物理是关于现象的科学,没有现象,仅仅是一些公式、一些符号,其实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理知识,所以还是要重视实验。这块从我们国家整个物理教学多年来,可能也跟考试制度有关系,这块相对来说比较弱,现在大家逐渐都在重视这个问题,一个是教,一个是学,一个是考,这三方面都应该引起注意,这应该是一个弱点。
学好物理重在领悟 更要学会如何去问问题
首先,兴趣是第一位的。你从高一时,老师就会给你做一些演示实验或者讲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一开始要适应这个学习,首先要对这些现象感兴趣。然后要学会物理的思维方法,一个概念、一个规律出来之后,不是仅仅知道表面文字上的含义,它的定义、它的含义、它的适用范围,关键是你要用它分析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环节,比如第一步你要对这个现象了解,第二步你知道这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规律是怎么来的,要知道建立的过程。在这些你都明白的情况下,还要会用,就是做习题,这是中间必不可少的环节。真正掌握还得悟。有些东西你听老师讲,这个老师讲的特别好,我听的特别明白、特别感兴趣,但是回去以后你不去消化、不去思考、不去悟,可能当时觉得挺明白的、挺热闹的,但是回去之后没有自己进一步的消化和理解或者自己进一步领悟,回过头来可能就把这些东西淡忘了。所以关键是要悟。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凡是高中学物理的同学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初中到高中有一个很大的台阶,他不适应,他一下子到了高中,对你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对逻辑推理有一定的要求,对数学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书也能看的懂,课也能听的懂,但就是不会做题。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多问,学生之间要多讨论,物理学习一方面需要你独立思考,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家共同讨论,有时候大家一讨论、一碰撞,可能会碰撞出你原来不知道的问题。我们学校有课外小组,学生经常在这种地方有机会互相共享,因为常规的课堂受课时限制,有时候可以讨论,但每堂课都讨论,课时就完不成了。但可以课下跟老师和同学讨论,让自己慢慢得到这方面的理解。很多学生都说学物理如果不理解就很难,如果理解了就不难。
学得非常好的学生都对这一学科有兴趣,兴趣是第一位的。第二,仅仅有兴趣还是不够的,你要把它学好就要多提问题,中国学生有一个弱点,就是不太爱问,或者说他们总是怕自己说错了,可能他脑子里有很多问题,但不敢当着大家的面问,特别是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怕问问题,就怕别人说你怎么还问这么简单的问题。学问学问,首先要学会问,我教的比较优秀的孩子都特别会问,而且问的问题都特别好,说明他真的是动脑筋思考了。第三,学生对待一般问题的方法,常常仅仅满足于做对了,但是好学生不是,他不满足于做对了就完了,他会对这个题目从各种角度提出很多问题,如果把条件换一换,结果会怎么样,如果这个题不问这个问题,问其他问题又会怎么样。物理学的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会对这个问题作出很多角度的思考,不满足于结果对了就行,他还比较关注这个过程。他虽然做对了,他有时候会找你来说,虽然我觉得做对了,但是会觉得有一个地方说不通,他会要求把这个过程弄的很明白。特别是物理,一定要把过程搞清楚了,过程搞清楚了,就没有什么障碍了。但往往有些学生就是一知半解。比如这次考试考了90多分,但是同样是90多分,含金量是不一样的。做题是一个解题的过程,我用到了哪些规律,我是怎么分析的,这个比最后的结果是正确还是错误更重要。
[NextPage]理综具有一定的答题技巧 答题顺序和时间因人而异
应该说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因为以前单科考试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理综考试物理只有12道题,比单科考试少多了。而且题的难度比单科考物理难度有所下降,为什么有的学生会觉得难,我觉得就是把三科放到一起了,思维上要有切换,要从生物切换到化学,再从化学切换到物理。如果你有某个题答错了或者某个题答的不顺了,有时候心理作用可能会影响到他后面的答题。还有就是三科时间的分配问题。我觉得综合考试,要求学生更多的就是这方面的技巧。从物理本身来说,考的知识不是特别难,单从化学或者单从生物来说也是这种情况,但是三科放到一起了,就是你时间怎么分配,还有就是一旦碰到一个题卡住了,它是300分,选择题分值很大,是6分,这样学生心理压力很大,生怕自己错。所以有的学生做选择题怕错,来回检查,这样就耽误时间。如果说统一的大家怎么答,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也不可能大家都按照一个模式去答。首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模式,比如有的学生答选择题就按照顺序答,选择题不分先什么,答完之后,剩下的大题可能会有一定的顺序,比如有学生习惯于把物理放在中间答,因为物理比较难,需要思维量比较大。但是我的学生也有把物理放到最后,因为相对来说生物和化学思维量比较小,最后就踏踏实实的答物理。比如有的学生高考前一周就问,理综这一段时间考的不太好,答题顺序想改。我说既然你都习惯了,剩下一周时间再改,这样改不会有太大的好处。所以顺序和时间的问题,还得自己摸索。刚开始做理综卷子的时候,首先自己要慢慢摸索,什么样的时间分配,什么样的顺序是适合你的,一般学生都能做到,慢慢就能摸到这个规律了。或者说他看着表答选择题,选择题必须多长时间答完。这些都是需要自己摸索的过程,一般学生做过两三次之后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了。
物理学是关于现象的科学 演算并非物理最重要的部分
物理学本身是关于现象的科学,我引用一下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的话。他曾经说过,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以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多数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一个人不与现象接触可以做很多其他工作,但容易误入形式主义的歧途,他对物理学的了解不会是切中要害的。我现在接触很多学生,你问他什么是物理,他会说物理就是做题。这是我们国家和国外教学上一个很大的差别,我去过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像芬兰比较重视“做中学”,就是动手能力,他给学生的东西多数都是现象,让学生做一些定性的分析和解释,涉及到定量计算的非常少,我们正好反过来,我们定量计算的特别多,我们的学生不怕算,他们就怕你让他解释一个问题,他回答问题总是说不到要点上,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当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今年的高考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计算量小了,更多的是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思维分析,应该说这是很可喜的方面。另外,从教学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更多的在课堂当中给学生一些原始物理问题,就是没有被人为加工的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给学生,让他在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中学会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再解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法。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国家新课程改革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从国外教学和国内教学相比,这方面差距比较大,但是我们正在努力缩小这种差别。我们在课堂当中经常跟学生说,你能不能说把这个现象分析一下,而不是拿来问题就去算,反正公式很熟,计算也没有问题,关键是讲不出道理。物理是一个现象的科学,要特别注重对现象的分析。北京试卷的第20题就是非常好的题,从纯数学的讨论,觉得它说的有道理的,但是从物理角度讲它是不对的,这就是物理上的一种思维,实际上这种思维对人的能力要求更高。我觉得大家应该走出一个误区,不要觉得这个题用特别高深的数学解答出来,其实物理当中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是最难的,这对你的思维要求是非常高的,不是你会算就行了。
(实习编辑:郭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