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按:17世纪的威尔士家长可谓可谓费尽心机——他们需要把自己的待嫁闺女捆起来放进麻袋里,然后请来未来女婿到家做客,并把闺女连同麻袋搁在未来女婿的枕头边上……我们很难说清这究竟是什么心理,为了表达诚意、出于宗教信仰,亦或仅仅是因为床位紧缺?
文/Natalie Zarrelli
译/安德烈
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www.atlasobscura.com/articles/the-awkward-17thcentury-dating-practice-that-saw-teens-get-bundled-into-bags
仅仅用袋子捆起来是不够的,当男孩女孩被绑在床上的时候,床中间会被放上一块厚木板,这样就把两人彻底隔开了。
如果今天复杂的约会方式没有让你感到任何困惑,那就试着想象一下自己身处17世纪的威尔士,变成当时恋爱中的少女吧。你迫不及待地想和自己的情郎生活在一起,不过首先,你需要向父母证明,自己已经准备好要结婚了——证明的方式,是将自己捆起来,装进一个大麻袋里,然后被人放在床上。
这样不同寻常的求爱仪式居然还有一套标准的程序。第一步:将约会对象约到家里来见你的父母;第二步:你惊恐地看着亲妈把你放到一只重重的麻袋里,然后把你捆得结结实实;第三步:穿着衣服躺上你爸妈的床,和你的约会对象比肩而卧,你爸妈会警惕地观察着这一切,在夜里会在你和小情人的中间放一块大厚木板,然后用木板死死挤住你。
如果你爸妈在今天还要让你来这套,估计你和小情人就再也不会约会了。但是在16至18世纪的爱尔兰、英国农村以及新英格兰殖民地,这种“捆绑测试”好像一直挺受欢迎的。威廉·宾利(Willianm Bingly)在他的旅行游记《北威尔士》中描绘了小情侣们是如何“在夜幕的掩护下偷偷潜入心上人的房间,穿着衣服和心爱的人躺在一起,这样的偷情用不着害羞和保留,因为是完全被双方父母允许的”。
在捆绑风最流行的时候,有关婚姻和卧室的看法根本不顾及当下我们所重视的隐私。大约在18世纪晚期之前,卧室一直是一个半公众场合,会作为生日宴会的娱乐室接待客人。常涉及青少年的捆绑求婚(译者注: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在1900年之前,大家结婚的年龄都很早,未成年结婚的人比例非常大),只是给卧室增加了一项功能而已。
两个青少年对彼此来电后,如果两人都获得了家长的认可,姑娘的家长通常会在周六晚上,把小伙请到家里来,然后捆绑的程序就要走起来了。用来捆绑姑娘的袋子早就准备好了,父母把袋子作为贞操的象征,捆在姑娘的下半身,不过也有很多人说姑娘和小伙都会被放进袋子里捆着,而且袋子的长度不只在下半身,如果可以的话,会被一直捆到脖子上。
在小姑娘的父母束紧她的脚踝后,他们会在姑娘穿好的衣服上放一双袜子,并把它系在姑娘的腰上,当做衡量贞操是否失去的标志。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和异性同床共枕。捆绑求婚惹恼了当时的宗教领袖以及之后来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历史学家。在19世纪,亨利·里德·斯戴尔斯(Henry Reed Stiles)在他所著的康乃狄克州州史中写道,捆绑求婚“榨干了道德之源泉,玷污了上千个家族的徽章”,与此同时,在荷兰,一种名叫“queesting”的仪式和捆绑求婚相似,但它也并没有被荷兰人所滥用。
当代牧师乔纳森·爱德华(Jonathan Edward)认为捆绑求婚徘徊在危险滥交的边缘,公开声明反对捆绑求婚。他在相关文章中表示,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种被普遍看来是新一轮的性觉醒的行为会 “毁掉一个人的名声,而且会被看做是卖淫的确凿证据”,他还担心婚前怀孕的情况发生。对后者的恐惧也许情有可原;在捆绑求婚之后就怀孕的绝非个例,在美国的英国殖民地地区,每1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是父母结婚后8个月就生下来的。当时有一首诗,斯戴尔斯把它重新翻出来列在书上,告诫读者们:
一对捆绑着的夫妇同床共枕
从头到脚衣着完好
贞操的防御看似完好无缺;
每个人都被床单裹着
啊,但是这样的捆绑就像个巫婆一样,
她的男人饥渴难耐
这个不幸的人儿啊!
她怀上了他的私生子。
当然,如果婚前怀孕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家人会知道谁是孩子他爹的,并且会立即举办婚礼保全女孩的名声。在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尤其是底层人民,婚前性行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并不盛行;两家的父亲在订婚后订立一个简单的契约,取得城镇里对于契约的普遍认可后,通常就可以真正的结婚了。
根据1811年问世的《本土方言词典》记载,捆绑还是“在美国床位缺乏情况下的常用的将就大法,在特殊情况下,丈夫和家长们经常会允许旅客们和他们的妻子、女儿捆绑着同床共枕”更有可能发生的是,一家之主会和这些旅客们共同捆绑着分享自己的床位和妻子,一些人甚至专门购买或者自己制作一张上文所述的带有木板相隔的床,这样他们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将一半床铺出租给旅客了。
就像斯戴尔斯猜测的那样,捆绑求婚的最早可能是由于在寒冷的冬日里燃料和资金的缺乏而演化产生的。还有一些人认为它正如社会历史学家Yochi Fischer-Yinon在他的论文《最初的捆绑者》中描述的那样——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宗教记载《博阿斯和露丝》被认为是捆绑求婚被用作合法婚姻的见证。在这个故事里,富有的地主博阿斯和女仆露丝在决定步入幸福婚姻之前,用了一整晚在一片铺满茅草的地面上仅仅聊天和睡觉(纯洁的那个睡觉)来了解彼此。
20世纪60年代,捆绑求婚在一些家长眼中变得十分具有吸引力,从而导致了一波短暂的复兴,并且一度被包括孟诺教派在内的天主教分支的宗教团体采用。1969年,《今日基督教》报纸上一篇半谐谑性文章描述了一个叫“这个社会需要捆绑求婚回归”的学生社团,根据Fischer-Yinon的说法,捆绑求婚在这里被视作“是一种颇具古风的方式,温暖、安全并且‘得体’,可以替代年轻的小情侣们在车上或者人烟稀少的地方随意啪啪啪的性接触方式”。
当捆绑不能让小情侣们保持焦躁又无奈的时候,他们会被双方父母立即安排结婚;在姑娘愿意的情况下,闪婚保护着他们双方的名声。
但是捆绑求婚对于现在的小情侣来说,是一种比看上去的那样更具有革命性的相处方式。历史学家露西·沃斯利(Lucy Worsley)指出捆绑求婚“是你朝着自己配偶走去的个人选择问题,而不是你的父母把你推给了某个人”。捆绑求婚意味着虽然小情侣们还保持着身体的贞洁,但是他们可以借此来熟悉彼此,被捆绑者躺在一起聊天聊到很晚,然后明白花好几个小时仅仅陪着一个人,在他/她身旁一直醒着等天亮的感觉是怎样的。
尽管它存在可能的好处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是它的诡异,捆绑求婚在19世纪即将到来时不再流行。维多利亚式的道德敏感并不赞成情侣们婚前同床共枕,卧室变成了更私密的空间,更好的取暖设备也淡化了彼此相互取暖的用处。
自己选择订婚对象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小情侣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
在现代生活里,甚至出现了专门提供拥抱的服务,以此取代了床铺共享,而作为一个商业运营的模型,以及那造作的流程体验,都离曾经那个光怪陆离的约会世界已经十分遥远了。英美大部分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估计不会为这样的约会传统流失而感到悲伤,他们更乐意在没有布袋子和木板的情况下寻找真爱——但是对于希望回到老派约会时光的你们来说,总是会给自己一个试试特殊求爱方式的机会。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编辑: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