扉卖品内部
扉卖品内部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艺术品成为了新的投资渠道,这在无形中也增大了艺术品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艺术品在国内演变成上层人士所竞相把玩的“新宠”。高昂的价格也让很多普通人觉得艺术与生活离得很远,为了消除这种误解和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扉艺廊艺术总监叶敏想到了艺术衍生品和设计品。2008年底,在扉艺廊的基础上成立扉卖品,这也是广州第一间由画廊策划的艺术品商店。
艺术衍生品在国内以产业形式进行运作大概起于2006年前后,由于当时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当代艺术板块异军突起,使得与之相关联的艺术衍生品或者说是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虽然在此之前,以国画为承载主体的艺术衍生品就已经在国内存在了一定时间,但由于所涉品种多数为各独立的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导致此类产品过于单一和低廉,无法促成艺术衍生品产业化的形成。
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显示,国内衍生品产值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博物馆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两家,这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年的衍生品营业额在3亿新台币左右、英国TATE博物馆商店年销售额3—5亿人民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商店年销售额5-7亿人民币相比,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市场仍然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相比艺术家几十万、上百万元的作品而言,几百到几千元人民币的衍生品自然就更容易被普通人群所接受,“亲民”也就成了艺术衍生品的特征。据扉卖品运营总监廖禧臻的统计,500-2000元人民币的衍生品和设计品更受大众欢迎。
现在扉卖品主要是与合作比较密切的艺术家,包括在这儿做展览的一些艺术家共同开发艺术衍生品。在展览期间或者在展览之前就会开发一些与作品相关的衍生产品,包括从出版的书到杯子、体恤衫、笔记本、版画、雕塑等。除了由艺术品本身衍生出来的商品,现在扉卖品更多的是独立设计师的商品。张小川运用不同材料设计的首饰、贾芸结合瑶绣设计出的时尚手袋与靠垫、吕永中以“取半舍满”为设计哲学的半木家居、瑞士领事夫人设计的珠宝首饰、谢东设计的薄若羽翼的杯与碟、汪斐若那独辟蹊径、享誉国内外的花瓶、石川的树书架……让艺术可以不知不觉的渗透在普通的生活当中。
与一般的艺术商店不同,扉卖品里面的商品选择基本上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独立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或艺术家授权生产的艺术衍生品,必须带有设计师或艺术家独特的个人印记;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的作品,即是要有实用性;三是在制作材料上要优先考虑环保。
不过这个在广州画廊中领先的创举在实践中却并不如理想。央美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广州现在的消费习惯和意识还没有达到这一个层面,公众觉得比普通商品贵一点,虽然有特别的意义,但是没有强烈的买艺术衍生品的意识。像广东美术馆在很久前就开始开发艺术衍生品,但是由于资金和人力投入的不足,美术馆的艺术衍生品部的发展状况也并不是很好。对借助于扉艺廊的艺术资源谋求发展的扉卖品来说,践行的道路也尤为艰辛。不过负责扉艺廊的运营总监廖禧臻对扉卖品的前景充满了乐观。“国外的古根海姆、MOMA和国内的尤伦斯当代艺术商店的成功经验表明艺术商店的前景仍然值得期待。未来几年广州的艺术衍生品市场相信会一路向好。”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