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介于过去与未来的一代:评“3030:中国新摄影”展

2007-07-28 15:48:36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佚名

   

      介于过去与未来的一代:评“3030:中国新摄影

 

在进入2007年的前几天,我找了两本书,它们对于让已厌倦于目前一些不断再制的、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心灵来说,提供了新的活力。第一本是高名潞等人在1991年写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85-86》,它是1985年新浪运动主要的历史性报导,其中特别刊载了稍被遗忘的前卫艺术家孟禄丁与韦启美的作品黑白插图,一旁是可认得的王广义和张晓刚的早期作品。我们重新发现这成对的拍卖会宠儿似乎像堵藩篱,对抗着四位「神圣国王」(王、张、方、岳)必然崩溃的作品价格。

  第二本书是从去年圣诞节后几天才在上海成立的3030出版社寄来,这单位是以往驻香港的英国记者约翰.米力恰普(John Millichap),与《南方中国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于去年所成立,并以他的就任演说标题与论述主题为名3030:中国新摄影」。这数字预示了书中的内容:展示30位年纪低于30岁的中国摄影师作品。米力恰普成功地将活跃的年轻艺术家组成一个团体,有的相当有天分,他们打破了摄影家既定的社会、政治与种族表现议题,组成「介于过去与未来」的一代。 以林志鹏在书页封面的作品为例,一位身着粉红与白色长网袜、银色楔形鞋的年轻女性的胯部照片,这里没有任何显著的中国特色;取代了褪色的政治口号或浩瀚的城市风景,我们只看到顶端流淌的涓涓细流,并在路面/地板溅污了一片白色泥泞,这液体、四周环境和它的主体都是含糊的。当我们检视林志鹏的生平和其它图像,这幅影像遂更获得重视。我们理解这些都属于雷姆.库哈斯(Rem D. Koolhaas)「United Nude」品牌所授权的商业项目(据中央电视台说法:这是真的「雷姆」的外甥)。这种莒尔根.泰勒(Jurgen Teller)一般、跨足于艺术与时尚之间的做法,以它的材质与漠不关心的特质来说,几乎挤进了一个充满太多过度概念化与制作粗糙的作品的文本中。

  寻着坏男孩的脉络,宋涛和季炜煜(「鸟头」团体)端出了快照的拼贴,第一眼看来虽显得不经意又随心所欲,但却也提炼出对上海两个年轻人诡怪又辛辣的一瞥。像是当代宋琨的绘画(但少一点严肃、少一些中央美院的味道),那是两人在镜头前解放的作品;刘一青(Yiki)则是莱恩.麦可金利(Ryan McGinley)拥有部落格的中国女人姿态的化身。

  对彭和陈(彭杨军和陈皎皎)的作品我也感到好奇,这一对艺术家以上海为基地,并在陈逸飞的媒体帝国中分别担任艺术指导与视觉杂志编辑。令人欣慰的,这些影像与陈逸飞的作品完全无关:取代了演奏大提琴的深情西方女人,这里有地方商人穿着糟糕的(西式)西装稳重的肖像。这一系列作品称为「西装」(Suit),它超越目前描述「中国人穿西式服装的意义」的陈腔滥调1990年代洪浩的「Mr. Gnoh」系列作品,让观着心里对千禧年上海街头腼腆的男人漾起古怪的怜悯。他们的「手电筒」系列甚至更好:只身女性站在建筑元素前(塑料管堆、一堵被荒凉的墙配上没无网子的篮框)沉静与微光的影像,以手电筒照射自己。最棒的部分在哪里?手电筒带着一条细绳,令人费解的从图框之外插着电源。

  以Alex为名的苏焊光,是另一个注目的焦点;他与曹斐(1978,广州)出生于同一年、同一个城市,他的「相同眼镜不同风格」系列呈现时髦的20几岁年轻人肖像。姚轶淳利用方形相机捕捉消防栓和狗、海港的起重机和塑料动画人物,影像全都被包在神秘的黑色光晕里。刘波则是一个优秀的讽刺家,他的影像部分模仿了贝歇夫妇(Bernd & Hilla Becher),部分则模仿菲利普罗卡.迪柯西亚(Philip-Lorca diCorcia)和格列高里.库德森(Gregory Crewdson);「Becheresque」系列特别震慑了我:它们可以置于迈阿密私人收藏品之列,白色框的几张小方形相片做方形排列,Bechers对工业几何学的战后沉思,被中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校园里的水塔所取代。

  陈维制作出独自一人的风景。张君钢分别在杭州与上海,创造了建筑与海滩的幻想曲,却有极似杨福东与陆春生潜在的缺点;但倘若在今日中国,一个人在影像创作工作上要仿效自己,做得会比杨和陆糟很多。我特别喜欢张君刚的作品,一个怪异关着海鸟的笼子,另一个则是旧人力船、玻璃纤维猫咪坐在船首,傍着湖放在翠绿的杂草中,题目叫做《上海浦东#1》,离被诸多文字召唤的「东方明珠」天际线很远。

  这里当然少不了现今艺术家的作品,如极易辨识的曹斐、迟鹏、梁玥和刘鼎的作品。曹斐的作品里,角色扮演者在去年4月「北京-东京艺术项目」开幕匆忙露脸几天,虽未引起注意,却给了她创作的灵感。同样地,拥有独特个人风格的迟鹏,这些表面上比上一代年轻20年的早期照片,有一点太「苍鑫」了。带着计算机翅膀裸体的飞翔精灵飞跃一片蒙蒙的海?它像缪晓春的《虚拟最后的审判》加上徐累那数不清、刺了青的海之马。这些辨识度高的作者中,我总喜欢汤艺的《青春期纪念》,艺术家吹起在鸟笼里不同颜色的汽球,让观者假定汽球最终的爆裂;如同温纳.荷索(Werner Herzog)对自己的经典作品《陆上行舟》(Fitzcarraldo)所言,这些图像看来是「对事物的隐喻」。

  当然书中有很多作品看起来温和、放了无趣的感情,缺乏行动力;把艺术家的姓名和经历印成黄底白字,这个编辑决策也令人难以理解,这只适合把年轻的眼睛瞇起来看。两篇前言看来多余,尽管算不错的印刷和纸张,设计与印刷质量仍然不脱「中国制造」。然而即使有瑕疵,米力恰普却成功地汇编出今日中国城市引人注目的摄影印象,他也慷慨地提供URL(全球资源寻址器)给这些艺术家的部落格、在线杂志与个人网页,让好奇的读者可以得到看来很广泛的信息。如果3030成功地散布与出版了这个新作品,它将会越做越多(比方说去年的「十三:P.S. 1的中国今日录像」展),并带出这个世代的活力和多元面貌;这或许能创造出一些新的拍卖会宠儿。

 


(
彭和陈(彭杨军和陈皎皎)《床》.2004。(艺术家与3030 Press提供))


(
3030:中国新摄影》封面。(3030 Press提供))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