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林国威个展
展览日期:2015.07.04(六)-08.16(日)
开幕日期:2015.07.04(六) 3:00-6:00pm
“间隙 Interstice”是林国威於谷公馆的首次个展,将展出一系列2015年的新作。在他的作品,经常以人类多样的日常生活行为作为创作核心,并以相关的物件材料,探索属於个人或公共的特殊感知经验。
林国威在法国科学家、物理学家Étienne-Jules Marey的研究当中,特别是从1899年至1902年前卫的摄影实验作品,察觉到以没有价值的自然现象做为范本的重要性,如何透过人工的手法去观察自然与其运动,例如血液循环、物件的移动,甚至地心引力;他制造了特殊的烟雾机器,运用烟,以摄影方式纪录了空气在空间的流动,显现不可见的物质。
法国科学家、物理学家Étienne-Jules Marey 制作出配有57个管道的烟雾机器,经由拍摄烟雾与三角棱柱,以摄影记录空气的流动。
林国威专注於公共空间中“显现不可见的经验”。在作品“间隙-匿名的转移(自动备份)”中,林国威设计并订制了烤漆涂装的钢柱、组装零件及底轮,混合编排成一组可移动的大型交通内装骨架。他以来自世界不同城市的特有捷运标准色,作为多色的烤漆涂装。林国威利用了工业用的温度计,以最为精准的温度测量仪器,像是蕈类般的部署、镶接在不同的钢柱把手上。
人在高速移动的车厢中,在经由手紧握的钢柱把手上,显现着人存在的体温印记、传达、残留与消失。他的作品的视角聚焦於人在城市的运输系统中的共同经验,瞬间消失的接触,探讨身体感知(温度)在位置与空间的错置与互换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摆荡於个人与公共“真实存在”、“位移”与“缺席”的关系。在这广大的网路交通中,这个从未经由语言对谈或视觉交集所建立的陌生关系,却有着跟陌生人直接或间接的实质接触。
在“间隙-水果抵抗。未过期的报告”一组八幅的摄影作品中,林国威谨慎的复制了商业摄影般的场面调度(Mise-en-scène),挪用以最佳化的灯光及细致的水果静物设置,伪装掩饰了仪器的剧烈变动。探针式温度计像是客观并绝对地,转译了现场的温度,温度指针静止停留在极低温与极高温的数值。他在这看似毫无相关,以工业无机物与自然有机物的并置和其极端且诡异的度量,反转了观者对影像制造与场所和生活经验的想像连结。
“间隙 Interstice”作为这次个展的主轴,法文 Interstice 有着空间、时间或材料间隙的意思,但在解剖学里也有人体组织间的间隙的含义。这次新作延续了2014年台北双年展发表的作品,同时也映照了他先前於2009年後地方展览展出的大型暂时性建筑-以废弃木建造的三温暖通道空间,以温度和日常生活所及物件,在艺术的脉络作为杠杆的支撑点,催化了人类的感知扩张。也许在他长期介於台湾热带与德国寒带的生活中,反覆的温度与文化相互冲击也连带的给予他源源不绝的创作动力,企图在这感知的冲突、连结以及经验中,重新建立另一个以观察物件与人类哲思问题的途径。
间隙-水果抵抗。未过期的报告(局部),2015,喷墨输出无酸相纸 铝框裱褙,50x33cm
关於林国威
1982年生於台湾,2000年移居巴黎。於2004年获得法国国立里昂高等美术学院(ENSBA Lyon)的国立造型艺术文凭,隔年获法国隆河省奖学金前往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HGB Leipzig)就读。2007年於伦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 London)取得艺术硕士文凭;2010年参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艺术脉络学程”(IfKiK, UdK Berlin),并於2012年获得德国国立柏林高等艺术学院(KHB Berlin)大师班卓越艺术家文凭Meisterschüler。
林国威通过解码和重建背景脉络,努力去理解日常生活秩序,以及巨大中的渺小事物。对他而言,了解一个背景脉络,始於可识别出其特殊性,并制造出一种可能且新的互动方式。林国威的作品探索、道出、重新配置,且加强注视於社会拓扑结构和他的个人移居经验的矛盾空间关系。
林国威作品曾展於:2014台北双年展,台北关渡美术馆(2013),柏林法国文化中心Institut franÉais Berlin(2012), 卢森堡当代艺术中心 Centre Emile Hamilius, Casino Luxembourg(2011),柏林Uferhallen(2010),台北当代艺术馆(2009),波兰克拉克夫科技艺术馆 Manggha(2008),伦敦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2007),法国里昂歌德学院Goethe-Institut Lyon(2006)。
关於谷公馆
谷公馆Michael Ku Gallery,坐落在台北市中心,成立於2008年的MICHAEL KU GALLERY,是台湾少数有着美术史背景训练的画廊业者,每档展览Michael Ku皆亲自策展并撰写展览文字。从开幕到现在一系列有规划地介绍新生代优秀艺术家,成为一个清晰的脉络体系的结合。并以文化推广的角度,为画廊创造一种具备独立精神与人文深度的视野,探讨在作品表面的背後的另一层次意境。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