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展
展览时间:2015-08-18 - 2015-09-09
开幕时间:2015-08-18 16:30
展览城市:北京
展览地点:北京恭王府
学术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研究教学指导委员会 国际遗产学学会 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主办单位: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 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中华传统技艺》编辑部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北京德美艺嘉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策 展 人:范迪安 孙旭光
参展人员:邬建安 汪天稳
展览介绍
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担任总策划的“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展览即将于2015年8月18日在恭王府启幕。此次展览是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主办的首个展览项目,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中华传统技艺精品展”中首个围绕“当代艺术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行研究与实践的主题展览,通过展、演、研相互结合、互相推动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与探索实践,以期深化推动中国本土文化和传统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当代发展,作为在恭王府第一次跨界协作举办的实验艺术重要成果展,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开创性意义。
展览题为“化生”,旨在通过140多件陕西东路皮影戏曲《白蛇传》的影偶珍品和青年艺术家邬建安的当代艺术作品《<白蛇传>新解》的同台展示,形成《白蛇传》“古本”与“今相”间的多重关联,展开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与当代视觉艺术的“超时空”对话;文献版块以图文混编的形式回顾邬建安与非遗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及其弟子在十年合作中对传统皮影的制作工艺、美学样式和传播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改变与促进性影响,与作品互为参照,一方面,梳理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和样式语言方面深厚的根脉关系,另一方面,呈现在当代艺术创造性思维与美学样式的“转化”之下,古代文化遗产所焕发出的新的时代“生机”,三大版块内容相互呼应,建构起此次展览在当代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维度的多重意义。
一方面,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态势日趋明显、多元文化交融激荡的今天,如何在丰富的平台资源面前寻找与建立当代视觉文化体系,从自身的社会现实和本土文化传统中找到艺术创作的发力点,将个人的艺术理想同时代的文化需求建立内在关联,是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具有突出意义的重要课题。在邬建安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得看到中西方神话、历史和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但他从没有停留在对传统的缅怀和瞻仰上,而是以近乎“追问”的方式寻找其中蕴藏的智慧与内在规律,发掘其与个体精神世界和当代社会的联系,并将它们“化生”成特征鲜明、内涵丰富的当代艺术作品。他认为,“丰富的本土传统文化遗产一方面可以提供较为成熟的‘差异性’表达,这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可以被看作对西方‘创新’诉求和价值意义的回应,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势必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期待自身话语的表达,这种文化身份的确认时常依托于传统文化遗产,经过形式和观念的转化彰显本质和精髓,作为社会走向未来的价值参照”。
在《<白蛇传>新解》中,邬建安用7幅由186种、无数个各具身份和名称的小形象组构的大型作品对《白蛇传》的经典故事进行重新解读和“神话再造”,这些形象在每幅作品间穿梭交叠,以“同质而异构”的方式组成七幅各自完整的艺术形象,在方式上与经典文本的内在结构形成对应关系,在内容上为原本的情节和人物拓展出解读上的多种可能,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广泛涉猎、深入研究和总结体悟后,从“观念性”层面对本土传统的“化生”;同时,他结合线描和皮影的造型方法,让传统的艺术样式与西方造型语言和当代艺术的美学形式交汇融合,将皮影这项在当代社会中濒临绝迹的民间传统转换为视觉创造的重要资源,这一点,是从“形态性”层面入手进行的“化生”实验。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作为我国非遗保护举措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但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意识、综合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普遍有限,生产性保护类项目的当代发展模式与协作路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提高。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化生”展览的举办无疑十分具有探索性意义。展览筹备过程中,艺术家和策划团队在西安同朝皮影传承技艺研究院的协助下,多次赴陕西地区征集各机构和个人的相关皮影收藏;传承人运用传统工艺和与邬建安共同创研的替代性方法对影偶进行修复和再造,使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存和延续,传统技艺获得了传承和提高;通过多番考察调研,邬建安和汪天稳共同汇集、整编尘封、散落的图谱旧稿,并通过视觉化的方式组织影偶呈现故事的原貌,让碎片化和濒临失传的传统人文经典重新复兴,促进传承人保护意识和传承能力的提高;当代艺术创作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古本”进行演绎和再创造,在传承人熟悉的领域供给当代的创造性观念、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参考,帮助传承人开阔自主创新的思路和方式;通过展览的方式开展合作项目、研发衍生产品,使得现代工艺和设计生产的理念进入遗产领域,进一步扩大了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促进其固有功能属性的拓展和转变。传承与创新并重,以创新推动传承,在这个意义上,“化生”展览既从观念、方法和路径方面围绕“当代艺术介入非遗生产性保护”这一课题进行成果展示,更作为机制和模式层面的实验与实践,为各非遗门类生产性保护的发展提示了一种的可能。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