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展:艾未未
常青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策展人: 崔灿灿
2015年6月6日-9月6日
常青画廊很荣幸地在北京空间推出艾未未的最新个展。这是中国著名艺术家艾未未首次在中国国内举办全新创作的大型个展。从展览概念到现场施工,艾未未都亲自全程参与完成。此次展览是艺术家艾未未称之为“学习过程”的持续进行的项目,代表着艺术家面临的新的“挑战”,过程非常艰苦,但最重要的是去建构一个实际的体系。
“汪家祠”(汪氏家族的祠堂)是一栋明朝时期的古老建筑,用于供奉祖先汪华。他是公元6世纪称霸一方的重要政治家,从唐朝到清朝的历朝历代都被广为传颂。几百年以来,这间古老的祠堂被视为神圣之地,被汪氏族人用于祭奠先祖,同时也是宗族举行重要集会的社交场所。如今的“汪家祠”是艾未未一件具有纪念碑意义的项目,这件古老的祠堂被拆分为1500多个部件,并且被极为细致地的重新搭建于一墙之隔的两间画廊里——常青画廊和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这个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结构完全由柱子与木梁组成。整个建筑完全分离并独立于两个画廊的墙面。这种建筑技术最近开始在西方发展,但在中国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并严格遵从中国的哲学和思想。
这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装置不仅壮观,同时又体现了文化的重要性和美感。将这样一个作品置入一个展览和两个空间,其实是在为一种“整体性”做铺垫。在展览中,整个环境不再呈现的是实体的存在,而是成为了一个不断跟随人们的行为变化的、具有社会性质的场所,而这正是整个作品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这么一来,观众们也融入了作品之中,他们的行为构成了这件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观众无法同时进入两个展厅,因而只能看到作品的一半,无法从一处尽观整个建筑结构。观众们被邀请进入了一个“文化语境”,而非只是一个视觉景象。在这个情境中,建筑物原本的用途被剥夺了,获得了一种新的形式及意义。观众对展览的体验和感受,成为了整个项目的焦点,甚至也成为了这件艺术作品本身。
再一次地,艾未未强调了在某一特定事件中,人们行为的重要性。这种创作手法不仅具有艺术性,还具有社会及公众性。在两个画廊内呈现同一个展览,是艺术家的一个大胆构想。这个过程完美体现了艾未未自身的复杂性,和他的作品中常见的艺术主题。他秉持着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结合了使用现代手法表现古典元素的超凡能力,并将他对社会和政治的见解贯穿其中。
此次展览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对这个浩大工程的描绘。在艾未未的创作中,文件的记录与编档是十分重要的。它们体现了他在艺术研究和艺术事业中的线索与思路。通过文件记录,艺术家为人与物件分别标注名称和地点,重新判断他们的尊严与价值。这种对素材进行记录和重议的行为会激发
人们不同的反应,使人们产生想象、恐惧和其它感受。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随之产生截然不同的反馈。于是,这种编档记录的行为给物件与人带来了第二个生命,让他们拥有了两种不同的现实,两种不同的存在。
许多文章都曾用不同语言描写过艾未未的人生经历——关于他家庭早期的艰辛经历,以及他如何用艺术创作和实践思想自由去救赎和偿还他的父亲。
艾未未坚持着他在不同领域上的积极行动:从艺术到建筑、文学、纪录片,还有他在社交网络上的活动,以及对公众运动的参与。他在各个领域的活动只有一个相同的目标:使个人言论自由从任何一种压迫中解放出来,支持人们分享各自的言论与想法。
常青画廊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这次展览也意在聚焦艾未未所有的复杂性,对于他来说,艺术是一种存在方式,并且与他所处时代的真实处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编辑:杨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