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基层劳动/Fundamental Labor
展览时间:2015/05/23-2015/05/31
展览地点:天津市和平区台儿庄路26号(泰安道壹号院 A8)-(考拉空间)
主办单位: 考拉空间
参展艺术家:蔡东东,陈思含,郭勇,哈妮斯,Adeline Parrot,寿盛楠,宋楠楠,Nils Weiligmann,姚清妹,张梦,张一鸣
工业革命前,世上的商品生产皆处于手工工场的模式中。机器时代,流水线代替人工,机械之学、重复之美便应运而生。商品的大规模制造和批量化生产随之影响到艺术的创造与审美。艺术品从现代到当代,是从唯一品变成限量品,又很快从限量变成了批量。从此,一种基础性的,消耗人工的,劳动式的审美,成为新兴艺术产业模式的重要审美倾向。然而在今天的社会中,基层劳动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当下社会中劳动的消耗,所换回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20世纪以来,艺术品从最初的陈列型逐渐演变为展示型。当然,不单单是艺术品,其它商品零售业也都增强了展示性,已吸引大众的购买欲。展示带来的联想,或者说是幻想,给予艺术品双重特性——时效性和参与性。我们通过杜尚的作品,看到他对于某种手艺的颠覆,也可看出对另一种手艺的注重。他依赖于展览展示的进步,使现成品成为艺术品。他视新写实主义、普普艺术、集合艺术等,为达达的余灰复燃。他使用现成品的初衷,乃是侮辱传统的美学,但是,新达达却干脆接纳现成品,并发现其中之美。杜尚把瓶架和小便池放到人们的面前做为反抗,却得到了评论界美的赞赏。虽然他的成功有种种意外,但他选择现成品时对手工的追求,无疑起到了一定作用。
时过境迁,当下艺术家并不需要以反抗为目标。但将艺术家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看待时,其仍然保有追求自由力量的传统。齐泽克说:“剥削劳动力所得的利润逐渐转向了知识私有化所得的租金。”这比马克思的理论更为简明。马克思试图明确劳动力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时,其偏向资本家利益的意图已十分明显。同时,马克思的理论也将商品与劳动力的关系看得更为简单和固化。鲍德里亚在他的早期著作里批判马克思,指出的就是当商品化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的时候,市场中的主要商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而变成了“视觉形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品牌。
品牌是对于商品自身的颠覆,也同样改变着劳动者的身份和劳动性质。无产阶级的劳动者也不再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出卖,只有自由支配的身体的纯粹劳动者。判断商品价值的依据,也不能只对人所消耗的劳动力来鉴别。因此,某种简单直接的,并不体现手艺难度和强度的艺术品,以类似品牌效应出现。比如,卢西奥·丰塔纳在红色画布上制造划痕时,以及杜尚将一把雪橇铲命名为艺术品时,他们所消耗的劳动力,显然无法和生产画布和制造雪橇产的劳动力消耗去相比。但是,艺术家名字作为类似品牌的效应,支撑起越来越多的展览。
这一观念成立的不利影响,就在于加速了艺术品的大规模生产。当然,有些在艺术品大规模生产的带动下,因为过分模仿、粗糙,加快了它的消亡,也削弱了这一观念的威信。但这种模式的出现,证明了时代的变革很难彻底舍去工业革命之前的文化和生产模式。也说明了人类本能的生产基因是永远存在的。这个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往往会刺激这一基因的复苏。所有大规模生产的不利因素,也在当下逐渐显现。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