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派画家周英华
2015年1月24日-2015年3月22日
甬道、长廊
作为一位表现主义画家,周英华(1938年生于中国上海)的绘画牢牢地植根于中国艺术传统——2012年,在中断创作近50年后,他重新回归艺术。20世纪30到40年代,他在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上海家庭长大,建国后移居伦敦学习艺术;60年代毕业于圣马丁艺术学院后曾在当时伦敦艺术圈的一些展览中露面,后转行餐饮业,开设了赫赫有名的MR CHOW高级中餐厅,并在纽约和洛杉矶设立分店。现居于洛杉矶。
“致我的父亲”是周英华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展览,囊括了三组平行的作品。一系列新作将在甬道展示,其创作材料的运用十分丰富,比如金箔和生鸡蛋,画面在秩序和混乱、严谨与即兴、自由及控制之间产生一种独特的平衡;其中,一组近20米长的大型联画是这一部分的核心。在长廊展示的作品包括周英华的个人画作和他的肖像画收藏——包括安迪·沃霍尔、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基思·哈林、朱利安·施纳贝尔、埃德·拉斯查和乌斯·费舍尔的作品,多为直接从艺术家手中购买或作为礼物获赠,以见证他们与周英华多年来的友谊与合作。同时,现场亦将展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周英华的父亲周信芳(1895-1975)的图像档案及文献资料,假设一种共同投身艺术的父子二人之关联。稍后本展将巡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同期举办纪念其父周信芳诞辰120周年官方庆典。
刘韡:颜色
2015年2月6日-2015年4月13日
大展厅
刘韡(1972年生于中国北京)是中国青年一代最重要的艺术发声者之一。启迪自20世纪90年代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浓厚的观念艺术氛围,并曾是90年代末期“后感性”的核心成员之一,刘韡在过去十余年以其个人艺术语言发展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锋。基于对抽象和具象、本土和国际化等元素的复杂糅合,他的创作实践为观看和解读当代中国提供了诸多新的可能。一种独创的意识贯穿着他的实践,即物与材料的交叠如何产生意义,以及物的空间关系何以构架观者的经验。本展是刘韡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个人呈现,以几组新的绘画作品以及雕塑、影像为主,在回顾十五年成熟创作期的同时也为未来的作品打开了新的阐释路径。
赵刚:通往奴役之路
2015年4月3日-2015年5月31日
甬道、长廊
赵刚(1961年生于中国北京)是1970年代末出现的中国第一个观念艺术团体“星星画会”的成员。其后他游学德国和美国,成为一位熟谙他的中国先辈和西方当代艺术的职业画家。2000年代中期,赵刚回到北京,进一步扩充了绘画主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包括现代历史、革命、疾病、乡愁、性、记忆以及文人文化等。本展将呈现赵刚基于广泛的境内旅行所创作的多组新作。赵刚在这些作品当中将游学海外而后归国效力的民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与同时代塑造了世界格局的重要人物形象重叠起来;最后以一些赵刚去这些知识分子的故乡游历时所拍摄的录像与照片做为注脚。展览旨在推进并深化赵刚独特的个人脉络:以绘画来审问绘画所创造的过去与现在,同期将推出一本重要专著。
中国相簿
2015年4月10日-2015年5月31日
中展厅
本展旨在发掘相簿所折射出的中国现代历史。展览由著名摄影家马丁·帕尔(1952年生于英国)与摄影小组鲁小本与泰斯(北京/阿姆斯特丹)联合策划,以马丁·帕尔进行中的世界相簿史研究作为媒介,同时与美国光圈基金会所发布的一本重要新书相关。展览分为六个部分,涵盖不同的历史时期:清末—民国、中日战争、建国、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以及一个展示国外制作的中国相簿的特别单元。“中国相簿”包括陈列柜中一系列罕见的相簿收藏、辅以墙面文字与资料投影,以供更细致地观看。本展提供了特定地缘之中特定艺术样式的谱系,并将独特而又引人注目的目光投向持续转变中的社会。本展与光圈基金会、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合作推出。[NextPage]
普世舞台
亚洲当代三联展
黄汉明
2015年6月12日-2015年8月9日
中展厅、甬道
黄汉明(1971年生于新加坡)将电影及其历史作为探讨语言、再现、身份与意识形态的阵地。从王家卫到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黄汉明重新饰演了极为宽泛意义上的世界电影,他以自身的多才多艺及高妙的演技构建出新的角色。他从大银幕上提取姿态与面部表情来暴露电影的人造机制,同时也说明了一种复杂的、跨文化性的主体位置。
本展是黄汉明在北京的首次个展,将呈现他的一系列录像、摄影作品,以及专门创作的装置和现场表演。他的新作源于近期对粤剧现代化和前共产主义国家科幻小说史的研究,并基于此将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和《飞向太空》织入南中国戏剧的脉络。通过将传统样式与科幻小说中过时的未来主义结合在一起,黄汉明的展览勾勒了在两个各自独立同时又内在相关的文化生产体系中乌托邦意象的生成轨迹。
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
2015年6月26日-2015年8月30日
大展厅
自威廉·肯特里奇(1958年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参加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首次在中国露面开始,国内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一直在关注他处理社会和历史课题的方式:形式化、意象化和主题性的独特语言。对于肯特里奇来说,已经从最初有关南非本土历史与记忆的创作中抽身,转向一系列关于启蒙哲学、革命乌托邦主义以及经验主义时间性等主题的思考。
“样板札记”囊括了肯特里奇25年来的重要作品,可使熟知他作品的人以及新观众都能够理解其创作中的审美感知和人文关怀的范畴与轨迹。本展以早期颇具创意的影片与绘画为开篇,围绕着半自传式人物“索欧·艾克斯坦”展开叙述;随后是近期创作的大型多媒体装置,包括《我不是我,这匹马不是我的》、《拒绝时间》以及近期的绘画与动画;最后以关注社会主义中国美学与理想的新项目《论样板戏》压轴。在UCCA首展后,“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还将巡展至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和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作为肯特里奇在东亚最大规模的展览,这一全面的概述将在中国语境及其独特的现代性经验层面提供一个理解其作品的新路径。
刁德谦
2015年9月18日-2015年11月15日
大展厅
刁德谦(1943年生于四川成都)是20世纪后半叶观念绘画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本次回顾展旨在记述和阐释贯穿这位杰出艺术家在过去五十年间全部创作的主题线索。20世纪60年代后期刁德谦进入纽约艺术界,整个70年代,他的创作开始面向由于抽象表现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纷争从而进入一种复杂境地的绘画;出人意料的是,到了80年代早期,他从基于过程的抽象绘画转向了更为观念化的工作方式,结合文本、图像学和叙事性主体等元素去处理一系列复杂主题,包括现代主义的动荡史、乌托邦政治运动遗产、种族性身份政治和充满辛酸的家族往事。刁德谦独具一格的美感——既显现在他作品的调色、画面上,也融入了个人的历史和生平——贯穿于其漫长的创作生涯;如今,他再次被国际范围内的众多核心艺术机构、评论家和策展人重新关注。
这位重要艺术家的首次大规模回顾展,将呈现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多家公共和私人收藏的逾90件作品,旨在呈现一个视觉和观念的邻接场域,从中显现出多义的、意想不到的关联。作品跨越刁德谦艺术生涯的各个阶段,从早期的抽象主义创作、到专门为本展完成的一系列关于他在1950年代初期避难香港的绘画。进一步的归类则致力于呈现刁德谦对于巴尼特·纽曼的作品和创作生涯的持续性研究;由现代主义和欧、美、俄革命政治学(风格派、至上主义、以及之后的社会主义美学语汇)交织形成的复杂历史;身份政治、男性气概、和一些探讨美籍华人身份与职业生涯潜在缺陷的作品中所流露的体制批判,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决定关系;以及建筑和记忆,尤其是刁德谦与自己业已拆除的童年住所——成都大亨里老房的深层关联。
普世舞台
亚洲当代三联展
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
2015年8月21日-2015年10月19日
中展厅、甬道
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1986年生于泰国曼谷)的少年时期在泰国流行文化中度过,所接受的艺术训练及其职业生涯则基于美国,二者给予他同样深刻的影响。他的实践旨在挖掘全球化主体性之下的潜在张力。与其停留在具有特定地缘特征的主题之上,阿让诺度才采用了牛仔布这一世界上最为普遍的织物,作为实体与符号性工具推进上述研究。牛仔布最初是工人阶级的主要衣料,而后发展为全世界青年的标志;如今,这种织物又被阿让诺度才广泛使用在绘画、雕塑、影像和行为等创作实践中。作为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在中国——以庞大的牛仔布出口量(和消费增幅)而闻名的国家——的首次个展,本展将呈现一系列基于牛仔布的创作。
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在UCCA展出的内容包括影像、装置、绘画,并将他的表达延伸至现场表演之中;同时重点推出他的持续性项目之一——影像三部曲:将虚构的叙事和艺术家的现实经验(包括家庭生活、职业经历等)拼贴重组,形成三个环环相扣的主题,即死亡、炼狱和重生。这一项目的视觉建构源于阿让诺度才对终极问题的思考:记忆、必死性、身份以及男性气概。此次展览与PS1当代艺术中心合作推出。
普世舞台
亚洲当代三联展
梁慧圭
2015年10月30日-2016年1月3日
中展厅、甬道
梁慧圭(1971年生于韩国首尔)以其用庸常物件结合而成的雕塑而闻名。这些物件以一种复杂而又拟人化的方式组织起来,日常用具的功能性被悬置了,凸显其物性与精神性。百叶窗装置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窗帘被赋予如索尔·勒维特作品般的精细结构,装置内部和外部的辩证关系被窗帘的不透明性所消解,形成观众无法一目了然的复杂整体,突出一种半开放式结构中的状态。
本展是梁慧圭在北京的首次个展,将在UCCA甬道呈现她的百叶窗雕塑,在一种穿行之中创造新的空间动态。现场伴有以奥斯卡·希勒姆尔的《三人芭蕾》(1922)为灵感创作的“声音的姿态”系列,以雕塑形态呼应希勒姆尔对演出服装的独特设计:限制舞者的身体、使他们变成牵线木偶,将某种牵制力的存在具体化。伴随这些作品展出的是《香月》,一系列用香料制成的丝网版画,将声音与视觉的感知在嗅觉的纬度中整合起来。
新倾向——UCCA年轻艺术家系列
长廊
2015年开始,UCCA将在长廊推出一系列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展览。“新倾向”首度系列将分为十期,将为中国的艺术新秀提供一个实现他们首次美术馆个展的平台,同时推出专门出版物。作为“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2013)、“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2009)和“由……策划”系列(2010-2012)的延续,此项目关注本土当代艺术领域的最新实践,重申UCCA作为艺术新生力量的催化剂这一使命。项目旨在通过多维度的呈现,全面审视中国当前的新艺术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