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
馆址: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一号
开放时间: 9:00 — 17:00 (16:00停止入馆)
咨询电话:010—64001476
愚公家族 作者:杨晓阳 规格:170×185cm 品类:中国画
1、长安精神——陕西优秀中青年国画作品提名展
展览时间:2014—03—18 至 2014—03—26 12:00
主办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展览场地:2、4、6号展厅
继“长安精神——陕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全国巡展之后,“长安精神——陕西优秀中青年国画作品提名展”的筹备工作目前已基本就绪,蓄势待发。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并走向成熟的中青年创作群体,是陕西美术的中坚力量,体现着陕西的人才优势,预示着陕西美术的发展潜力和未来走向。从画册中各位艺术家的代表作来看,在深入传统的同时,中青年艺术家们非常注重当代体验的感悟和发掘,他们以自我的方式对当代生活的不同维度进行提炼和表述,创造出了自己的艺术符号和艺术风格。作品集收录了我省十一个地市一百五十多位中青年画家近年来的代表作品,记录着他们的辛勤耕耘和心路历程,展现着陕西中青年艺术群体国画创作的整体面貌。对于体察陕西美术国画领域的当前状态和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NextPage]
俯城 作者:樊枫 创作年代:2010 规格:198×46cm 品类:中国画70×185cm 品类:中国画
2、意绘——武汉八人美术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4—03—18 至 2014—03—26 12:00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
展览场地:3、5号展厅
20世纪以来,武汉作为中部文化艺术重镇,其艺术家在现当代艺术界中有着十分亮眼的表现。现由武汉美术馆主办,集合了王心耀、刘寿祥、冷军、沈伟、肖丰、罗彬、徐勇民、樊枫等八位艺术家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赴中国美术馆办展。
八位艺术家所涉艺术门类含油画、水墨、水彩,每位均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且能代表武汉当代绘画创作的最佳状态。此次参展的作品中油画类作品有王心耀的“老巷”系列、肖丰的“中国魅影”系列与冷军“收租院”系列;水墨类作品有沈伟的“莲蓬”系列、罗彬的“傩仪”系列、徐勇民的“大红花”系列、樊枫的“怀城”系列等;水彩画类作品则有刘寿祥的风景写生系列作品,共约80件。
此次展览联合八人作品在京办展,意在离开熟悉的地界,跨越艺术门类的区别,挖掘其中暗含的地缘逻辑。也为京汉两地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交流与相互促进的契机。[NextPage]
万山红遍 作者:李可染 创作年代:1962
3、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晋京展
展览时间:2014—03—19 至 2014—03—27
主办单位: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北京彭城两汉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展览场地:13—17号展厅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汉文化的发祥地。近百年来,徐州美术涌现出以李可染、刘开渠、朱德群等享誉中外的名家大师,形成了二十世纪一道靓丽的风景。展览在对百年徐州美术书法发展史全面系统梳理基础上,由风声先觉——徐州籍大师序列文献展、可染无疆——李可染绘画世界、鸿鹄高飞——旅外艺术家群、昕昕原创——守望乡土的耕耘者四部分组成,共展出“彭城画派”书画家作品180幅,全面整体地体现了徐州美术书法创作实力,展现出“书画徐州”的独特魅力。
今日美术馆
馆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今日美术馆
开放时间:自2012年12月1日起,1、2、3号馆开放时间:每天10:00—18:00(春节期间闭馆),每月第一个星期六为免费开放日,世界博物馆日(5月18日)免费开放。
咨询电话:010—58760600[NextPage]
绽放,120cmx80cm,布上综合材料,2013
1、“宇宙之光——新视觉艺术语言探索”:郑钰个展
开幕时间:2014年3月16日,下午3时
展期:2014.03.17 —— 2014.03.26
地址:今日美术馆3号馆1层
多元化的时代,衍生多元化的艺术。不同于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从再现与表现当中剥离开来,着重于进行媒介与观念上的创作。
借助抽象的形态与多样的色彩,视觉艺术语言在手法上丰富起来。当然,当代艺术不仅仅依赖于这个“外壳”,更需要用个性化的思想来作为内容传达给观者。
通过形、色、材质的探索与实践,加之对于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分析和思考,郑钰力图描绘她心目中的世界,并借此表达心灵深处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思、所想、所感。自然与随性,深思与远见,自由与开放,共同构成了郑钰创作的基调与旋律。[NextPage]
拉圾场,390x160cm,2013
2、摄影不再可信—贺兴友"山水"系列作品
开幕时间:2014年3月22日,下午4时30分
展期:2014.03.22 —— 2014.03.30
地址: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
如果说德国当代摄影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通过数码技术重构了影像世界;那么,贺兴友则是通过数码技术再造了视觉感知。
贺兴友在《山水》系列中拍摄的主要对象是遍布中国大陆的各种工地。自然的伟大和人力的伟大在这里两军对垒,犹如战场血腥而残酷。和古尔斯基均衡、均质、几何化和抽象化的美学处理不同,贺兴友更强调现场既有形态的完整性,或者说更注重对象的具象性特征。和古尔斯基改变现场的蒙太奇方式也不相同,贺兴友更像是使用注重现场的长镜头,始终盯住眼前场景直到看出背后的东西。
由此,贺兴友的作品具有社会形态学和历史考古学的诊断性意义。[NextPage]
生命痕迹,150x200cm,布面油画,2009[NextPage]
3、现代异在——王小杰艺术展
开幕时间:2014年3月22日,下午3时30分
展期:2014.03.20 —— 2014.03.30
地址:今日美术馆1号馆4层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关于人类本体的终极追问无时无刻不敲响在人们心中。明白我们所在的历史位置和向度,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艺术探讨同样与此有关,不能逃离所在的时代情境和问题意识。
“笔墨当随时代”,并非指艺术对时代的无限认同,而是要穿透表象,发现时代的问题所在,因此必然需要历史维度的参照。我们当下正处在现代性反思的历史阶段。这是今天探讨一切问题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基础。非如此,不是当代问题。非如此,也不是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当代性正是现代性问题。当代性只是一个应时而起的空泛概念,尚没有历史确认的思想指向。现代性才是当下最真切的历史存在和问题意识。无论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在应对现代性问题。当代艺术同样如此,只不过它和现代艺术是两种不同的应对现代性问题的方式。最初进入当代艺术的时候,会更在意与现代艺术的不同,以此形成当代艺术的方法论。但是,作为方法的当代艺术无疑会削弱以至忽略艺术观念的价值取向,从而遗忘当代艺术的现代性问题。因此,在这个当代艺术自我反思的时刻,反而应该回望与现代艺术的共在之处——现代性问题。
王小杰的绘画有效切入了这个问题,他在对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艺术观念和风格取向。
作为天津美院油画系留校任教的优秀毕业生,王小杰的毕业创作《暮》曾参加国际青年美展并在《美术》杂志封面发表。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敏感地认识到,油画创作应该超越语言问题和民族化、本土化问题,而去面对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固然,中国油画长期受制于集权政治的工具化限定,封闭在苏派油画的僵化思维、观看和语言体系内,从而80年代初必然还面临着重新研读欧洲正宗油画艺术语言的任务。但是,无论在世界艺术史的前沿状态,还是80年代中国语境中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都呈现了一个变革求新的时代。这是今日,而非昨日。现代气息已经笼罩了此时此地的景观和思维,不容回避。
时光如梭,瞬息万变。在匆忙而慌乱的碰撞与实验中,历史已掀开新的一页——80年代结束了,消费社会瞬间席卷了所有的人文热情和真理探讨。现代忽然间由理想变身为后现代的弃儿,太多艺术家反应不过来,不知所措,沉默或者随波逐流。《构架》系列记录了王小杰的现代艺术追求,很快他就面对了更现代的世界。在更现代的世界却产生了反现代的思考,王小杰在瞬间中感受到永恒的存在。如他所言:“灵感来自于一小块化石,当化石上生动的形态与鲜活的现实世界在我的思想中重叠起来的时候,给我一种感悟——瞬间即是永恒。我要从朽坏的痕迹中找到一种不朽的韵味。”窗外正如火如荼,王小杰却已看出它的废墟本质。所以当化石触动心灵的时候,王小杰看到了时间的作用。在它面前,一切繁华都将飞灰湮灭。眼见的,都是短促的生命过程。他在物质的风化中看到,“千姿百态的生灵与瞬息万变的事物在其生命过程的痕迹中裸露着各自的真魂”。
现代的完整意义在这里才被真正而全面地领悟到,正如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的著名论述:“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以现代艺术之父塞尚为例,一方面从他这里开始了强烈的自我个性艺术表现,另一方面他又坚定地追寻古典艺术的意境和重量。但是对于大多数当事者而言,可见的现代社会充斥了瞬间的快闪和快感,永恒却不见于眼目。
新的语境下,王小杰对现代社会的看法与80年代的启蒙时刻已经迥然不同。他没有纵肆自己的欲望,去拥抱这个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在一个信仰渐渐充满的心灵里,眼前的玩世和艳俗并不能拯救现代性的原罪,反而加深了它的异化。尤其在急速发展的现代都市,王小杰身在其中感受更深。自己,以及身边的一切存在物都被身卷其中,不能自拔。
现代性的复杂感受伴随着王小杰的生命体验,留下重重痕迹。原有的关于艺术的语言和文化的所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全都消失了,这个异在的现实世界已经严峻到令人不容侧目。车辆、建筑、人这些已经工具化的异化产品不再因自身而存在,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价值,它们混杂、堆积在一起,布满了王小杰的画面,陈述着正在发生的现实。
之后,王小杰去国十载,远赴澳大利亚。远在海外,最喧嚣最热烈的国内艺术市场似乎因此错过,但回头再看,因为距离的阻隔他反而没有沾染应时的习气,而是在自己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潜心钻研,勉力求真。他也并未离开对异化现实的关注,特别是有了发达国家的现代生活体验,比较故国之痛,更有切身体会。他的画布上呈现了种种异化现场,无数的生灵,挤压、碰撞在一起,斑驳、脱落、风化,千百年后必物是人非,真可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真正留下的,唯有生命走过的痕迹。各种异化物的混搭,事实上不只在空间维度,还指谓着中国所处的这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混搭的混沌时代。各种价值观貌似多元,实则众说纷纭,诸神征战。每个人都无法逃离自己所在的处境,处境化生存则构成了关于艺术的基本问题意识。
在王小杰看来,这个废墟化的异在现代无异于一块活化石,以此构成了他作品的基本形态。王小杰描绘的异化现实都在化石上展开,以化石为剧场,演绎时间的流变。若干年后,回望现在,可能留下的只有一块块斑驳的化石,其上空余生命之痕。繁华之后,尽是墟境。王小杰画中并非只有此刻,而是对未来历史景观的想象。
似乎那是一个末世审判的景象。此前所有的异行都将接受最后的审判,负罪者进地狱,善良者入天堂。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也是最公正的法律。一定意义上,王小杰在书写当代的历史。固然有一种说法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关于“当代历史的写作是否可能”一直存在争议,它的价值评判只能交给后人。因此必须透过瞬间见出原本不可见的永恒,才能凸显历史写作——艺术创作的意义。王小杰的活化石,让未来在今日呈现,通过对未来的想象让历史的价值在今日呈现。
如今,回国又将近十载,王小杰的艺术观念始终如一。曾经不应时潮的艺术风格在当下的艺术语境中获得了崭新的效应。现代性问题今日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日益加深。玩世和艳俗取向的当代艺术二十年来最终制造了一片艺术废墟,事实上成为现代异化的帮凶。当代艺术史继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之后,又迎来一个转折时刻。一直坚持自己的王小杰对艺术创作的自信更加坚定。
王小杰希望自己的艺术不仅行见证之事,而且承救赎之责。化石意象中产生的不仅是关于未来活化石的现实表述,更有一种沉重的文化反思。面对现代文明的异化现实,王小杰主张应以文化反思和批判文明。现代文明在普世化进程中难免形成单一文化专制,而多元的地域文化能够解构文明的权力结构,修正文明的向度。饱经风霜的化石、绮丽诡谲的原始彩陶等等文化意象,都给王小杰以视觉支援,使得他在关于现代异在的未来想象中能够尽力还原历史的迹象。文化的支援并非背离现代文明价值观的保守姿态,而是对现代性问题的必要修正。
在观看和创作方式上,王小杰的作品还呈现了一种特殊的切片形态。他对画面形象的平面化处理,恰似对芸芸众生世界的一个剖面呈现。这种出人意料的观看方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平面化形象的塑造,更在于艺术介入社会分析的可行性。切片式的观看,截取了现实异在的一个瞬间,但这一刀却是对现实景观的直接切入,而非远观和旁观。深度切入意味着对现实异状的深入剖析,要从中发见问题所在。
如此,王小杰的绘画既有着活化石的形态和隐喻,又有着鲜明的切片化视觉特征和社会介入性。他在历史和未来之间,以现代异在处境为中心,营构着一幅幅世界图景。
一个祛除终极思考的世界必然会出现种种异化现象,由此构成了当代艺术面对的两大问题:现实处境和历史信仰,两者均与现代性问题有关。王小杰真实呈现了这个异在的世界,他画自己,画你,画他,画所有的存在者,以及存在关系——异化的以及反异化的。他在回答:我们是谁?当代艺术是什么?——郝青松
广东美术馆
馆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每日16:30停止入场。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咨询电话:020-87351468(前台)[NextPage]
1、军旅·行旅——孙立新油画展
展期:2014.03.19—03.29
展厅:1、2、3、4厅及一楼廊道
孙立新,现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作为著名军旅画家,孙立新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题材画的创作,职业感上的敬业和艺术理想的挚爱,使其在情感上对革命军事历史题材有着深刻认同与思想上的强烈共鸣。因此投入了大量心力,为红色军事题材的油画创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孙立新的军事题材画作,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立和倡导的新型美术形态,以现实主义为指导思想和造型理念的,它让人们感悟“红色经典”的青春记忆。
同时,孙立新的军旅生涯也是行旅生涯。他除了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用脚步来丈量中国大地并乐于终生的行者。坚持写生创作是孙立新独特而可贵的艺术精神,他一贯秉承现实主义艺术的优秀传统,长年坚持走向生活,走向边关,走向自然,足迹遍及西北、东北和南方,每年外出写生的时间相当可观。
几十年来,军旅的孙立新与行旅的孙立新,贯穿了他整个绘画人生,也对他油画面貌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这次展览,是画家出道20余年来最大型的油画展,综合反映了画家的绘画风格与艺术历程。广东的油画一直走在中国前沿,但广东观众对于军旅题材的油画认识并不太深,此次画展有助于观众对中国军旅油画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又能促进油画艺术的交流,给艺术爱好者的油画创作提供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对广东的油画创作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2、艺道可观——陈其和教授从艺40年学术回顾展
展期:2014.03.18—04.06
展厅:7号厅
陈其和教授坚持“造化心源,守常达变”,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求新,怀着对艺术的使命感不断创作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作品,一直为艺术教育和地方文化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陈其和教授来自辽阔的东北大地——黑龙江,90年代末南移广州,现任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陈其和教授的中国画既有传统国画的笔墨情趣,又在其中融入含蓄、优美的现代生活情调。这种情调的表现,既反映在画面整体大势的取舍中,又体现在具体形象的刻画和细节的处理上。他的写意人物画突出地体现出画家在人物塑造上的深厚功力,线条和笔墨极具表现力,作品主次虚实分明,刻画入微,人物丰富鲜活,生动传神。而且运笔极其流畅,生动自如,一气呵成,充分显现了画家对传统笔墨技巧和人物塑造的深刻理解与自由驾驭。在其以少女为主题的人物画中,更是将传统与现代、人物与景物、秀美与浑厚,很好地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与个性化风格。在他的工笔人物画中,准确的人物造型、细腻的情感刻画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写实性。
陈其和教授花鸟、人物、山水兼工,工笔、写意兼能,而且近些年还独创了别具一格的冰雪山水。这些作品大都透着一股融融的暖意,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气息。他将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作了有机的结合;对发源于岭南画派的撞水撞粉技法,作了灵活而恰当的吸收。
此次展览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联合主办。届时将展出具有代表性的近60件精品画作。
3、未曾呈现的声音——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文献与案例
展期:2014.03.18—04.20
展厅:10、11、12号厅
广东美术馆主办,成都明天文化投资管理公司作为策划与合作机构的“未曾呈现的声音——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是中国在海外所举办的大规模的当代艺术展,自去年5月30日开展至11月24日结束,在威尼斯展览半年后作品已运回国内。广东美术馆根据本馆场地举办“未曾呈现的声音——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文献与案例”展览,全方位反映该展览在海外展出的情况。
展览分为序言、文献和案例三个部分。序言部分介绍展览基本情况及展场内外场景。文献部分展出展览短片、全部作品浏览和意大利天空电视台现场采访视频。案例部分按原有展览九个部分进行展示,每个部分展出2—3位名参展艺术家作品作为案例。
本展已分别编辑印刷大型展览画册和学术文集,此次展览将编辑出版《在威尼斯有这样一个案例——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 “未曾呈现的声音” 平行展纪实》一书。全面、客观反映该展方方面面的情况,为在海外举办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操作案例。展览期间还将以总策展人王林和中国策展人罗一平作为学术主持,在本馆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国际交流思路与问题”学术研讨会。
4、北京画院藏品特展:丹青京华——20世纪的北京中国画坛
展览地点:广州二沙岛广东美术馆 5、6、8、9号展厅及二楼廊道
展览时间:2014年3月18日——5月18日
本次展览以北京画院藏品资源为基础,梳理出北京画坛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发展衍变过程中的景象与脉络。通过对当时艺术生态的复原,对艺术家创作环境的追溯与解析,诠释与重现一个立体的、全息的、活着的京派。对于“京派”概念的厘定,至今虽未形成统一认识,但这并不该减损二十世纪早期北京画家群体在整篇美术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京派”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20年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此后另行成立的湖社,是该组织形式的继续发展。借助社团形式,京派绘画聚集、联络和培养了一大批画家,他们以特有的形式吸引和培养后学,形成了承上启下、传承有序的几代画家群体。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即如今的北京画院)的成立,从国家的层面吸纳了重要的京派画家,使得民族优秀艺术的传承在以西式美术教育为主导的学院体系之外找到一种平衡。
近几年来,已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开始对京派绘画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总体来说,关于京派绘画的研究还处于零散的状态,一些学者对京派绘画的研究还多半出于自己个人的学术兴趣和识见。从整体上说京派绘画研究还没有得到美术学界的有效关注,其历史的价值与意义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和学理上的深入辨析。时至今日,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历史叙述的整体框架中,京派绘画仍未得到其应有的评价和认识。
二十世纪京派绘画的硕彦名宿,诸如金城、陈师曾、陈半丁、胡佩衡、于非闇、徐燕孙……他们对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价值有着深切的体悟与认同,因此在迎面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时,并没有抛弃时人视为“封建”、“守旧”的传统艺术,而是选择了以借古开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在传统艺术精髓和优长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可是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京派被视为极端的保守主义,被贴上陈旧、缺少现实生活气息的标签。
今天,当我们以一颗平和的心将京派绘画置于美术史自身发展的长卷时,就会发现它在传统基础上的出新与创造,以及在民族基础上对西方艺术营养的吸收与融合。更可贵者,它保存了传统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延续。其中许多杰出的画家在中国画崎岖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兴亡继绝、薪火相传的作用。他们破石填土,为后来者铺展开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独特路径与自身生发的可能。
本次展览荟萃了齐白石、黄宾虹、陈师曾、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吴作人、黄胄等众多20世纪中国画大师约100件绘画精品,参展画家逾60位,是广东美术馆开馆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20世纪中国画大师作品展。
浙江美术馆
馆址: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138号(310002)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9:00—下午5:00,周一休馆(遇法定节假日照常开放)。
电话:0571—87078700[NextPage]
1、折衷·融合——广东省博物馆藏岭南画派二高一陈精品展
展览时间: 2014/3/19 至 2014/4/13
主办单位:浙江美术馆 广东省博物馆
展厅: 7、8、9 号厅
广东番禺籍画家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并称“二高一陈”。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们在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民主革命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国画的变革之路。他们“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积极举办展览,兴办教育,锐意创新,逐渐形成了一个继“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具有成熟体系的地域性画派。
作为“岭南画派”的开派大家,高剑父的作品笔法老辣苍劲,陈树人的作品蕴涵了宁静幽雅的情调,高奇峰的绘画造型逼真,质感强烈。他们以清新的画风,使岭南画派成为了二十世纪前期与“京津画派”、“海上画派”鼎足而立的画家集群,在近代中国画坛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次展览展出广东省博物馆藏“岭南三杰”——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的精品88 件,期冀透过这些浸润着作者创作灵感与生命意志的艺术作品,一展岭南开派三大家的艺术风采,也将观众带回那风云激荡的革命时代,体味拓荒者的追求与艰辛,感受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真挚情怀。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