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谁来培养戏曲编导人才

2012-10-24 10:06:00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日前,来自国内外戏曲界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参加“寻诗不觉入化境——杨小青导演艺术研讨会”。与会专家 围绕国内戏曲界最严峻的现实:编导人才空前紧缺、各地剧团不愿意花大力气培养编导人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那么,剧团需不需要培 养自己的编导人才?编导人才又该如何培养呢?

  剧团不需自己培养编导

  戏曲人才的成长包含着未知性,并非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没有几家戏曲剧团拥有培养出合格编导的能力,合 格的编导需要由整个社会、整个行业来培养。

  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傅谨认为,在一个充分开放的戏剧环境里,让剧团培养编剧、导演人才是不合逻辑且成本高 昂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习惯于‘小而全’的模式,比如,每个机关都设立自己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自己养猪种菜,什么都 自己去干,这是效率非常低的。要求每个剧团都有自己的编剧、导演,我认为完全是把小农经济模式移植到现代戏曲发展环境里的一种思路 。”

  傅谨指出,戏曲剧团固然需要编导,但人和单位的依附关系带来的弊病,其实远远大于它带来的优势。戏曲剧团即使拥有专职编剧,也 无法保证他创作的剧本是合格的、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无法定量,不可预知,并不是有了编剧,写了剧本就可以用;同样,也无法保证所有 剧团的专职导演可以完全胜任自己剧团的新剧目创作。从另一个方面看,剧团内部即使拥有专职的编剧和导演,又如何保证他们的创作能够 得到信任?有些编剧可能进入剧团很久,写了许多剧本却上不了,导演可能进入剧团多年却没有戏排。因为人事好恶、水平高低、艺术判断 等复杂的原因,身在剧团的编导却没有用武之地,造成资源和时间的严重浪费,这些现象曾经普遍存在。再者,剧团有了自己的编导,就排 斥团外同样或更优秀的编导,妨碍艺术发展的现象,也不是没有。编导和剧团可以建立密切的联系,但剧团和编剧、导演之间更应该保持必 要的距离,这样才可以按照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相互合作。

  剧团更需文编和技导

  笔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戏曲剧团通行的方法是找剧本,碰到好的剧本,就与作者双方协商,然后以委约的形式特邀导演排戏;或者是找 擅长某类戏的编剧专门为剧团创作剧本。由于那些优秀的编剧和导演,经常和不同的剧团、剧种合作,因此很难真正适应剧团的要求。

  傅谨指出,在现如今的环境下,戏曲剧团作为独立的现代演出机构,要保持和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更需要的是自己的文学编辑和技导 ,这才是需要自己培养的。戏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样式,剧种间历史传统差异很大,剧本涉及到不同的叙述习惯和押韵、辙口等问题, 很少有哪个编剧能包打天下为所有剧种写戏,也很少有哪个导演可以为所有剧种排戏。

  因此,剧团特别需要自己的文学编辑和技导。剧团可以满世界聘请编导,但必须有自己的文学编辑,使剧本变得符合剧种和剧团要求。 文学编辑了解自己剧团的风格取向、表演形式,熟悉剧团每个演员的艺术习惯,知道谁演什么角色、怎么演可以发挥演员的特长,并具备一 定的文学把握能力,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对剧团的创作更有裨益。另外,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充分了解本剧种和优秀演员 拥有的表演语汇的技术导演也是必需的。

  政府有义务培养人才

  越剧“吕派”创始人吕瑞英对戏曲编导力量的不足表示担忧,她表示,剧目、演员萎缩只是表象,更可怕的是创作力量的衰落,这种凋 零是很隐秘的。近年来,戏曲综合艺术方面进展不大甚至后退,创作人才的培养和积累才是最令人担心的问题。

  傅谨告诉笔者,其实,戏曲目前的状况不是创作太少,而是创作过量。剧团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演出上而是放到了创作上,就在人们普 遍忧虑创作人才缺乏的同时,我国2000个国有剧团一年创作的新剧目近3000部,多数都是刚出生就已经被淘汰了。以目前国内的剧团数量、 市场状况来说,并不需要这么多新剧目,创作的质量更重要。戏曲行业确实存在编剧断层的现象,但并不是由于剧团不养编剧,而是由于整 个戏曲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行业陷入低谷,对编导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优秀编导人才大量流失,才导致断层的出现。

  “我并不是简单地赞同‘不求所养只求所用’,只不过从我国戏曲行业现状来看,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更有责任和 义务去重视编导人才的培养,不应该让剧团解决。”傅谨对笔者说。比如,可以设立艺术创作中心之类的机构,或者让各省市的艺术研究院 所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艺术创作中心的功能。

  院校应改革培养模式

  优秀的编剧、导演跨戏曲剧种写戏排戏,甚至同时为几个不同剧种写戏排戏,这种情况在国内已司空见惯。从院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 ,全能编导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通过短短4年时间能培养成才吗?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所培养戏曲编导专业人才的院校,中国戏曲学院设立的戏曲文学系、戏曲导演系、戏曲音乐系都是培养编剧、导演 、作曲专业人才的。据了解,这几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很少进入剧团工作,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纷纷转业,真正在行业内就业的很少。原因 在于刚出校的毕业生并非真正合格的编导人才,达不到剧团的要求,剧团也很难接受一个“半成品”。另外,毕业生也不能忍受去了剧团后 却被告知自己10年后才可能成才。

  对此傅谨强调,编导类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要进入剧团,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都不一样,作为编剧、导演,给多个剧团写剧本、排戏并 不是坏事,剧团、剧种的风格多样反而能锻炼他们成长,让他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

  傅谨告诉笔者,多年来自己一直强调,戏曲编剧、导演和作曲这3个专业应该本硕连读,至少通过7年才有可能培养出相对合格的人才, 头两年熟悉戏曲、掌握戏曲知识,后几年才进入创作学习。虽然中国戏曲学院的编导音方向主要以学习京剧为主,但是京剧学好了,再接触 其他剧种的内容也相对容易一些。可以确定的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适应戏曲行业需要的重要一环。他说,只有大幅度改革人才培养 模式,才有可能出现合格的戏曲后备创作人才,而这对戏曲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实习编辑:王日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